泰州靖江徐周村:
農民吃上旅游飯 田園鄉村新畫卷
作為“全國文明村”,文明的氣質浸入了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也成為激發鄉村旅游發展的動能之一:游客們說,這裡村民都很熱情,大家願意來﹔客商說,這裡民風淳朴、干部朴實,大家放心來。全村上下干群同心發力農村生態化、生態旅游田園化、田園產業綜合化,一個詩意的現代田園鄉村的美麗畫卷正在這裡徐徐鋪開。
淮安洪澤張福河村:
干群合力唱響漁村新風情
張福河村位於洪澤湖水域的南邊,這裡曾是一個傳統的漁村。四十年來,在新老干部兩代人的努力下,漁民們上了岸,過上了安穩的新生活,甚至還打響了洪澤湖大閘蟹的品牌,從線下賣到線上,實現財富口碑雙豐收。
南京江寧章村社區:
農村改革釋紅利 農民生活賽城裡
“章聶崗,十年就有九年荒,十天無雨鬧干旱,一場大水白茫茫,攜兒帶女去逃荒。”舊時民謠中的章聶崗,即是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的章村社區。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章村高樓林立,百姓生活富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老人的順口溜如今這樣唱:“退休金加紅利,都算我們有福氣﹔老翁生在新章村,喝著小酒小調哼。”
徐州邳州四王村:
一串冰糖葫蘆串起幸福生活
來到四王村,你會發現冰糖葫蘆是這裡的絕對主角:從冰糖葫蘆博物館到山楂交易市場,從村前廣場上叫賣冰糖葫蘆的青銅雕像到電子大屏上24小時滾動播放的專題片,“冰糖葫蘆”文化符號俯拾皆是。你或許不知,全國市場上近七成的冰糖葫蘆都與這個村有關,這裡正不愧是“冰糖葫蘆第一村”。
鎮江句容西馮村:
昔日人稱“北大荒” 今天人羨“綠銀行”
冰銷泉脈動,雪盡草芽生。在江蘇鎮江句容市茅山腳西麓有這樣一個村落:別人種糧,他們種草,並且靠著草坪經濟走上了共同富裕路。村子喚作西馮村,全村5000多畝地全部種草坪,全村593戶全部從事和草坪有關的營生。剛剛過去的2018年,西馮村全年銷售收入高達1.9億元,人均純收入接近4萬元。昔日人稱“北大荒”,今天人羨“綠銀行”,20多年來,黨建富民在這裡發揮了關鍵作用。
泰州泰興印達村:
產業百花齊放 鄉風文明綻放
這裡不通高鐵,自駕也要高速公路下來經過多條村級公路才能到達,但每逢周末節假日,這裡卻成了城裡人樂此不疲的地方。這兒是蘇中泰興的印達村,村歌裡唱的好:“一座美麗的村庄,鮮花四季綻放,大路縱橫寬暢,河水倒映風光,龍燈舞太平、河燈照吉祥,和諧春風拂過幸福的臉龐……”
在蘇州沙家浜水鄉,常熟市東南隅,坐落著一個讓城市人羨慕、外國人信服、領導人點贊的明星村——蔣巷村。
改革開放后,景象為之一變,別人還在務農時,他們競相從事家紡手工業,紛紛成為萬元戶。
傅家邊,20年前還是南京郊縣偏處一隅的小山村。如今,這裡已是滿山青翠,花果飄香,村美民富,喜氣洋洋。
監制:汪崢嶸 策劃:吳紀攀 執行:王繼亮、閆峰、朱殿平、耿志超、顧姝姝、馬燾燾、王艷 設計:陳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