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人民日報:講述黨史的年輕人

本報記者 楊 昊 施 芳 姚雪青 王錦濤 趙帥杰
2021年08月01日07: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講述黨史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35))

《 人民日報 》2021年08月01日 第 05 版 版面截圖

圖①:李蕉在進行教學示范。

資料圖片

圖②:翟天麟(中)在給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學學生現場示范撕紙。

資料圖片

圖③:盧佳在工作中。

本報記者 施 芳攝

圖④:王雅麗(左二)在給小朋友們講解黨史。

資料圖片

原題:豐富內容、創新形式,讓黨史更鮮活,讓年輕人愛讀愛看愛學——

講述黨史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35))

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一些年輕人豐富講述內容、創新方式方法,讓黨史學習教育以新穎靈活的方式走入人們的生活,讓無數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群體產生共鳴。

黨的事業需要年輕一代傳承,如何引導年輕人深讀黨史這本“教科書”,點燃青少年黨史學習的熱情,講好黨史故事?一起來看看這些年輕人是如何創新方式方法講黨史的。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盧佳:

讓黨史“活”起來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一間簡朴的辦公室裡,第七研究部網站編輯處副處長盧佳正在趕寫文稿,時而快速敲擊著鍵盤,時而翻閱著桌上的一大摞資料。

讓“80后”盧佳傾盡心力的,是他策劃、編輯、制作的“黨史百年·天天讀”欄目。該欄目今年1月1日在研究院官網上線,成為深受黨員干部和網民喜愛的黨史學習“爆款”欄目。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還以此為基礎,制作了“黨史日歷”和“黨史筆記本”。

“這個欄目實施的難度很大,盧佳主動作為,一直在超負荷工作。”負責內容審核的第七研究部二級巡視員郭偉偉坦言。欄目以日志的形式推出,每天不間斷發布。截至目前,盧佳共查閱了1000多萬字的原始材料、5700多張圖片,最終編輯成4000多個條目,總計130萬字,精選近500幅圖片。為了保証內容准確無誤,每一張圖片他都反復核實。

與此同時,盧佳還承擔著研究院網站和微博的編輯工作,平時的日程已排得很滿。“黨史百年·天天讀”是他主動策劃的欄目,隻能利用業余時間來完成。

“對黨的歷史了解越多,越覺得黨光榮偉大。我要用好新媒體,吸引更多人了解黨的光輝歷史!”盧佳說。

2004年,盧佳大學畢業后來到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工作。作為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的高端平台,研究院積累了豐富的黨史文獻資源。如何把這些資源利用好、傳播好?盧佳不斷給自己提出新要求。

他的第一項工作是參與建設黨史文獻資料數據庫。隨著“黨史國史軍史”“黨的重要文獻”等10多個數據庫的建成,老專家們告別了以往抄卡片積累資料的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此后,盧佳又參與創建了中央文獻研究室官方網站和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官方網站。

讓黨史“活”起來,讓年輕人愛讀愛看,盧佳又給自己提出更高的工作目標。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盧佳苦苦琢磨用什麼方式來生動展現這一段偉大歷程。看到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對漫畫格外入迷,他靈光一閃:何不嘗試用漫畫來講黨史故事?

“漫畫版的,好厲害!”與人民網合作的黨史漫畫一經推出,立即吸引了大批網友,僅首期《開國大典》,在各大平台總閱讀量就超過了8000萬。

“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再累也要堅持下去!”眼下,盧佳正忙著籌備“黨史天天學”知識問答比賽,組織開展黨史故事短視頻展播活動,結集出版《黨史百年·天天讀》書籍,制作漫畫百年黨史……講黨史的路上,他依舊忙碌著。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蕉: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

“上李老師的課,她會把你帶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去,還原黨面臨的問題和選擇,理清來龍去脈,讓人意識到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勇立潮頭最堅定的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博士生王博偉第一次上李蕉的課,就被吸引了。

齊耳短發,笑聲爽朗,在學生們心中,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80后”副教授李蕉更像是個親切的大朋友。從事思政課教育12年,李蕉開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全校大一學生的必修課,在選課季往往“一課難求”。“有挑戰但更有收獲”——這是上過黨史課學生們的共同感受。

在李蕉看來,《綱要》是一門不折不扣的黨史課,“核心是要在國史的脈絡中,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從而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李蕉的黨史課以比較的視角,在更宏闊的歷史坐標系中展現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每個春季學期,李蕉都會面向兩個平行班的學生授課,每班人數都在200人以上。今年,她又新增了一個班的教學任務,學生數量達到了600人。如何讓大班的黨史教學變得有滋有味?李蕉的答案是搭建老師、助教、學生三位一體的思政課,將思政課真正變成學生們共同參與的課。

李蕉的教學設計創新改革始於2016年,如今已迭代到“6.0版本”。“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我教你學’,而學生們共同參與就意味著學習不僅僅發生在課上,課前學、課上講、課后練,學生也要參與主講。”李蕉說。

這種教學設計創新改革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感悟歷史,讓聽課的學生有參與感、更有成就感。全班分組閱讀、助教團隊配合舉辦微沙龍、線上授課全網聯動……每學期的《綱要》設置30本閱讀書目,每個小組各選一本,在助教的帶領下進行閱讀、討論、思考。從《綱要》4.0起,李蕉還在展示中加入了“小組對打”環節——在每節課的主題下,6個小組展開競賽,哪個小組講得更准確、更有邏輯、更出彩,哪個小組就能獲得額外加分。在這種設計下,學生被聯結成了學習的共同體,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李蕉覺得,講黨史要設身處地還原其復雜性,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黨史中的微觀敘事才會有滋有味:“我做的課程設計和內容創新主要是搭建歷史的‘骨架’,同學們通過自主閱讀、學習、討論形成歷史的‘骨肉’,二者相加,就共同構成了整個歷史的坐標系。思政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教師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翟天麟:

用非遺傳承紅色基因

江蘇南通大學校園裡,一幅長達百米的紅色主題撕紙長卷吸引不少師生駐足觀看:從南湖紅船到南昌起義,從新中國的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的一個個重要歷史事件,濃縮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撕紙作品中。

作為“非遺撕紙呈黨史·百年歷程鑄輝煌”撕紙藝術展的發起人、百米長卷創作者,27歲的翟天麟出生於撕紙世家——徐州“翟家大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專職教師。

翟天麟3歲開始學習美術,4歲起便跟著家裡長輩學習撕紙,18歲成為傳承人。“翟家大院撕紙積累下豐富厚重的經驗,每一代都有突破創新。那我又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呢?”2017年的一封信給了她指引:“當年,教育部組織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活動,參賽團隊赴延安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助力精准扶貧。翟家大院撕紙項目也入選其中。”翟天麟說,實踐活動結束后,全體隊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收獲和體會,沒想到收到了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讀了回信我很激動,決心去更多革命聖地追尋紅色歷史,在傳統撕紙中增添新的元素。”接下來的3年多時間,她先后奔赴全國60多個紅色革命基地採風,一面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一面將所見所感融入到撕紙藝術創作中。

2018年,翟天麟就讀的蘇州科技大學為她創作的200多幅紅色作品舉辦了專題展覽,並請她為師生講述創作過程。“剛開始,我以展示作品及其藝術形式為主﹔看到大家對我在路上的經歷很感興趣,我就加上了在革命基地採風的見聞﹔再到后來同學們提問越來越專業、希望了解的歷史越來越多,我就大量閱讀史料,精心制作講稿,按照歷史順序對作品和故事進行梳理,力求講得准確生動有邏輯。”翟天麟說,這樣講黨史的形式很受歡迎,講的次數越多,自己和同學們對黨史的了解就越深入。

傳統非遺與紅色故事相融合的表現形式吸引了許多社會公眾。看展覽、聽黨史的人更多了,她又增設了新的互動環節:沉浸式體驗,通過現場教撕紙,讓紅色故事可觸可感。

去年研究生畢業后,翟天麟來到南通大學藝術學院任教,並成立了撕紙社團、撕紙工作坊、非遺撕紙研究所,延續和創新著“非遺+黨史”的課程形式。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她邀請黨史專家指導,精選出3年來採風創作的紅色作品,制作成百米長卷。

暑假開始了,翟天麟和學生們帶著百米長卷、百幅作品,走進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清華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地進行撕紙藝術與文化交流。2018年至今,翟天麟走進高校院所、政府機關、街道社區,舉辦了600多場藝術黨史課。

南梁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王雅麗:

會“講”更要會“解”黨史

盛夏時節,坐落於甘肅慶陽橋山子午嶺的南梁革命紀念館裡,逾34米高的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

“我們知道他們叫什麼,卻不知他們是誰﹔雖不知他們是誰,但永遠知道他們為了誰!讓我們齊聲念出英雄們的名字,他們是……”面對又一批前來研學的大學學子,王雅麗正帶領他們誦讀碑身鐫刻的名字,這是她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2007年,22歲的王雅麗來到慶陽市華池縣,應聘進入了南梁革命紀念館,成為講解員。該紀念館是為紀念上世紀30年代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陝甘軍民在南梁一帶開展革命活動而修建。

為講好革命歷史,王雅麗很執著,不學懂弄通不罷休。為此,她夜裡看書、記筆記,白天試講、做總結,循環往復,日積月累,筆記囤下10余本,兩年下來,總算能獨當一面。

有一回,王雅麗接待一批從陝北來的游客,在紀念碑前,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上前握住她的手,老淚縱橫,指著碑上7名王姓烈士的名字聲音顫抖著說,“這些都是我家中祖輩,謝謝你讓世人記住他們的名字!”

王雅麗很受觸動。從此,她的講解便多了一項“規定動作”:每次接待都要在紀念碑前停留一段時間,帶領大家讀讀碑上的名字,講講“一門眾烈士”。

講解詞已背得滾瓜爛熟,本以為往后工作會順風順水,沒想到在一次講解中,王雅麗卻被一群學生給難住了。一次,在接待學生游客時,王雅麗流利地講完3次反“圍剿”斗爭歷史后,剛習慣性地要往下一個展廳走,就被學生們的問題給難住了:“史八牛是誰?”“17路軍是哪支部隊?”“劉志丹的弟弟后來去哪裡了?”王雅麗被問得張口結舌。

“再也不能隻會講不會解!背會講解詞是最簡單的事情,得把歷史脈絡梳理清晰,融會貫通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對青年學生產生吸引力。”王雅麗悟出了道理,“講黨史,不光能講,還要能解答各種問題。”

從搜集陝甘革命斗爭史開始,王雅麗把當時能找到的書看了個遍,足有幾十本,看完又看長征史。發現過去的講解詞還可以再豐富一些,她又牽頭整理了《陝甘革命歷史陳列館講解詞大綱》,深入挖掘歷史人物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歷史知識儲備夠了,講解形式也得創新。王雅麗不斷嘗試引入趣味式、沉浸式講解,用語言描述戰斗場面,將自己和游客融入歷史事件。借助新媒體,開展虛擬現實講解,進行體驗式教學,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王雅麗傳承南梁精神、宣講黨史黨課60余場。參加工作至今,她的服務對象已超過30萬人次。

版式設計:張丹峰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