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271人在南京鼓樓區江東街道的特殊“冒險”

2021年08月10日19:0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71人的特殊“冒險”

流動大巴出發為老人上門測核酸前,志願者和醫生在江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合影。

  本報記者 董 翔

  這個群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它成立於南京啟動第一輪全員核酸檢測期間。兩天時間要完成931萬市民的採樣,每個崗位都缺人手。7月21日晚,位於南京老城的鼓樓區江東街道,採樣點尚未搭建完成,門外排隊的群眾已經拐彎。街道團工委書記張春陽粗略一算,秩序維護、信息錄入、物資后勤、掃樓掃街,急需大量志願者支援。

  於是,她在人來人往的現場臨時拉了個群,取名為“青愛的江將好”。“它的寓意是,擁有青年力量、被青年們愛著的江東街道,會越來越好。”

  截至目前的271名群成員裡,有著名律師、金融投資專家,也有剛上大學的年輕人。但在群裡,每個人被簡化成兩個符號:姓名+電話。這是張春陽定下的規矩,方便聯系,也便於日后答謝。

  群裡八成以上的志願者,張春陽直到現在也沒見過。但透過群裡不斷傳回的現場照片,她能想象出那隱藏在頭像和備注后面,每一個挂滿汗珠、誠朴而熾熱的臉龐。

  那是一座城市的人民在突遇困難時,最本能而真實的反應。

  “他們是來幫我的,不是欠我的”

  連張春陽自己都說不清這個群怎麼會廣為人知,隻知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掃碼和邀請進群。最多的一天,100多人陸陸續續涌了進來。

  廣東汕頭人劉燦立是最早的一批群成員之一。他和張春陽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做志願者時認識,在他眼中,這個剛滿30歲的女孩頭腦靈活,不被條條框框所限制,解決問題的思路總是不拘一格。這次聽說張春陽要招募志願者,他爽快地進了群。

  除了在採樣點上做志願者,劉燦立操心所有跟疫情相關的事情。得知南京血庫缺血,他把一張匯總了全市所有獻血車點位的長圖,一股腦轉發到三四個400人的群裡。“特殊時期,方便的話男人一起扛。”他在轉發時說了一句“重話”。第二天,這個自稱“糟老頭子”的52歲男人跑去獻了400cc血。

  相比之下,周文進群是“誤打誤撞”。7月23日晚上,他吃完飯后躺在床上休息,突然被一位朋友拉進群裡。這個群是誰建的,屬於什麼性質,他一概不知,隻看到大家都在@一位叫“張老師”的人。

  得知這個群為志願服務而建,周文立刻表示“我都可以,隨便你們安排”,隨后得到“張老師”的回復,“根據你自身情況,自主選擇點位。”

  這是張春陽為志願者服務定下的原則,她討厭“分配”。“我一直認為,必須先尊重志願者,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而不是任務分派似的安排。他們是來幫我的,不是欠我的,讓他們疲憊甚至寒心就遠離了志願服務的本義。”她不止一次在群裡提醒,凡是在點位上受委屈的志願者,都可以直接找她。

  張春陽協調街道社區為每位志願者提供有葷有素的盒飯。一位上大學的男孩第一次來時,腼腆地說自己去外面解決午飯,被張春陽拒絕,“你來幫我們,不可能讓你餓著”。

  十幾人同時編輯的文檔

  要讓將近300人的志願者群實現自主選擇,張春陽的方法是“在線文檔”。剛剛過去的河南暴雨中,這種在線編輯形式幫助3000多人得到救助,被人稱為“救命文檔”。

  在這個群裡,文檔被丟進去時,已經列好了採樣點位、服務時間和現場聯系人,志願者們要做的,就是根據自身情況,把姓名和電話填在合適的一欄,隨后各自去往遍布全街的12個採樣點(最多時)。

  周文在珠江路電子城工作了13年,對“在線文檔”再熟悉不過。他沒想到這種廣泛應用於商務場所的小程序,會出現在一個志願者服務群裡。進群當晚,一份“二採”表格被發進來,本不屬於江東街道的周文,對上面的地址都很陌生。他打開手機地圖挨個搜,最終選出離自己最近的採樣點,做到晚上11點才走。

  這個群急速壯大時,不少新人表示加不上張春陽個人的微信,但很快有人發現這是多此一舉。“你隻要在表格填好信息按時去,到了現場打聯系人電話就行。”周文說。

  隻要手頭沒事,他都會在第一時間點進去,幾乎每次都能目睹表格從空白到被填滿的全過程。最多時,十幾個人同時編輯,右上方的作者頭像一欄常常裝不下,隻能顯示出數字。在周文連續參加了十余次志願服務后,張春陽終於注意到這位積極的“大叔”,並主動加了他的微信。

  有人在表格上的位置是固定的。19歲的女大學生曹田甜,每次報名都選擇寧海中學分校的晚班。她住在與學校隻有一街之隔的小區,卻屬於緊鄰江東街道的鳳凰街道。雖然放了暑假,但維護院系公眾號等一系列事務壓在她手上,隻有晚上才能抽出整塊的時間。7月下旬以來,她習慣在吃過晚飯后出門,步行到寧海中學分校,從長長的隊伍旁走過,來到採樣台前。

  曹田甜沒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形式回到母校。她在這裡度過了3年時光,畢業后,遍布校園的石楠花就一直藏在記憶深處。但今年夏天,管理嚴格的校園向所有市民敞開大門,位於一樓的四間教室被辟成了採樣點,身穿防護服的登記和採樣人員坐在裡面,課桌上擺著棉簽、試管和消毒液。

  她甚至一度就在自己初一坐過的教室裡,給前來的市民做登記。她顧不上回憶過去。這個因為地處街道邊緣、人員稀少的採樣點,突然間被人發現“不用排隊”,並口口相傳,反而火爆起來。透過眼鏡和面罩,她不時會認出熟悉的面孔。“二採”開始后,曹田甜幾乎每次都要忙到深夜12點半以后回家。

  一天夜裡將近2點鐘,她在結束志願服務后發了條朋友圈,“怎麼處處都有寧海人,志願也能偶遇寧海人”。那天,她在志願服務現場遇到了兩位寧海中學校友。她是系學生會副主席,從班長群裡收集學生資料時發現,全系每10個人裡,就有一位正活躍在南京各區的抗疫一線。

  “記住了,我是猛男”

  張春陽會提醒每一位新入群的志願者,把自己的備注改成“姓名+電話”的格式,這是快速聯系到一個人時所需的最核心信息。單位、職務,在這裡統統消失,她希望群裡的每一次聊天,都是在討論志願服務本身。

  但也有少數人“打破”這種規矩。38歲的冷星星,在自己的備注裡加上了“中共黨員”四個字。在這位入黨16年的老黨員看來,亮明這個身份能獲得更多的“優待”,領到一些特殊任務。

  南京疫情暴發以來,冷星星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志願任務,她覺得自己“應該做點兒什麼”。但她剛進群,就被突然變色的黃碼擋在了家裡。等到申請轉綠時,南京已經在開展第二輪核酸檢測。群裡發布新一批志願服務招募需求,家在江北的冷星星一看到信息,第一時間帶著愛人開車趕了過來。

  張春陽很確信,自己這個將近300人的群裡,所有人都是真心想做志願服務,“沒人動員沒人勉強,沒有表彰,進群全憑自願,隻要抽出時間,大家都願意過來。”

  17歲的劉昌廣總在群裡自稱“猛男”,實際上他體重隻有108斤。“三採”收官,江東街道動用流動車輛為剩下的居民測核酸,考慮到穿脫防護服不方便,又要跟隨車子在轄區內跑動,張春陽把報名條件限定在“男熟練工”。劉昌廣看到消息,一口氣報了全天。

  “你這樣來回跑,不累嗎?”張春陽問。

  “記住了,我是猛男。”劉昌廣說。

  “不行,我不允許,隻給報半天。”張春陽當著群裡所有人的面,“強硬”了一次。

  事實上,因為年齡太小,張春陽當初差點拒絕接收這位未滿18歲的年輕人。但劉昌廣很倔強,他在疫情剛暴發時直接跑到社區,問哪裡能做志願者,隨后在採樣現場遇到張春陽,被拉進群。一開始,他從不在群裡講話,遇到招募時卻第一時間直接私聊張春陽,“我就想讓她第一時間看到,盡早安排我。”

  去年疫情期間,他在安徽阜陽老家憋了一個多月,每天隻能睡覺、玩手機、打羽毛球。他在超市門口看到穿紅馬甲的人給市民噴酒精、量體溫,萌生了去做志願者的想法。但3月18日他回到南京時,疫情形勢已經向好,留給志願者的崗位不多了。這次,劉昌廣等到了做志願者的機會。南京啟動“二採”當天晚上,他承擔起為試管封箱搬運的任務。

  疫情結束時,拍一張不戴口罩的大合影

  在寶地園社區主任顧陳梅眼中,張春陽和她的群仿佛有股神秘力量,無論任何時候需要,她都能第一時間喊來自己需要的人。

  “一採”是寶地園社區所有社工壓力最大的時候。6名社工要負責7000多戶籍人口核酸採樣,採樣點還沒布置好,聞訊前來排隊的居民已經有幾百號人。黃碼轉綠時,每天都有居民到社區抱怨,說著說著就變成了吵架。有人拿著政府公告,拉住社工掰扯兩個小時,還有人說著說著,直接把顧陳梅微信拉黑。

  連續多日凌晨三四點回家,顧陳梅撐不下去了,她找張春陽“要人”,當天就有一位話不多的男大學生找上門來。簡單培訓后,顧陳梅把打電話排查信息的任務交給了他。幾個小時后,男生遞給他一張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每一位居民的排查信息,字跡清晰工整。

  第三輪核酸檢測收官,冷星星和其他志願者負責起給居民打電話,核查有無做過採樣。她原本做好了心理准備,要接受話筒那端“狂轟濫炸”,誰知聽到的字眼一個比一個溫暖。一位老人解釋自己有腳痛風,出門困難,冷星星告訴他可以安排人上門採樣時,老人連連拒絕:“那太麻煩你們了,我吃過藥爭取自己走過去。”有的人明明已經做過,沒有被大數據捕捉到,但並未對這個“多余”的電話表現出不耐煩:“沒有關系啊,你們辛苦了,我們會一直配合。”

  “二採”結束后,張春陽得知劉燦立沒有打新冠疫苗,說什麼都不讓他再參加了。劉燦立短暫地結束了自己的志願服務,最后一天晚上,他忙完手頭的活兒,站在採樣台前,讓其他人給自己拍了張照片,並把它換成自己的微信頭像,“做志願者的那一刻不是為自己而想。”

  在鼓樓高新區一家科技公司擔任行政主管的李睿,每次帶著七八位同事,清一色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去最近的採樣點服務。在聯創大廈做志願時,她經常看到像自己一樣的“領頭兒的”,帶著一隊人走過來,上前一打聽,都是高新區裡的鄰居企業。

  “大家平時在同一棟樓裡各忙各的,但為了相同的目標聚集在一起,那種感覺很不一樣。”李睿說,每每看到一群年輕人穿著防護服在採樣點上一坐幾個小時,她就覺得,這座城市的人民離勝利越來越近。

  7月27日那天晚上,張春陽在群裡告訴大家,所有參加志願服務的小伙伴都會得到團區委和街道發放的証書,以及她本人為大家定制的T恤。隨后有人建議,“在疫情結束之時,我們穿著張書記親手設計的洋氣T恤,拍一張不戴口罩的大合影”。

  緊接著有人跟了一句,“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