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洪:兜牢“上岸漁民”幸福網

泗洪漁民上岸住上了暖心房。郁瑞攝
人民網宿遷9月13日電 “世代漁民,本以為會在船上過一輩子,沒想到還能有機會住上這樣舒適的小區房”。看著寬敞明亮的房屋,搬遷上岸的朱慶萍感嘆道。為切實做好上岸漁民的住房保障,江蘇泗洪縣勝利家園小區,規劃住宅560套,建設有63㎡小戶型安置房,33.88㎡暖心安置房,50㎡、75㎡、100㎡三種實用住宅戶型,充分滿足上岸漁民的住房需求。同時積極落實好漁民上岸購房保障政策,第一時間兌現住房補貼,確保讓漁民們徹底告別風雨飄搖的船上生活,住上暖心房,圓了安居夢。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蘇泗洪縣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漁民上岸后半篇文章,著力保障好退捕上岸漁民的生產生活,不斷提升上岸漁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切實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泗洪縣幫助漁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郁瑞攝
“把這個線從下面抽過來,好,縫紉機開始慢慢動起來。”在臨淮鎮三來一加項目點上,志願者正在耐心的教導上岸漁民加工服裝。該鎮引進電子加工、漁網加工、絲巾縫紉等“三來一加”項目,幫助留守漁民“家門口”就業,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確保穩得住、能致富。
今年以來,臨淮鎮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思路,累計建成5萬余畝“水上生態牧場”,成立水生植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上岸漁民就業,幫助養殖戶在周邊租賃養殖塘口5300余畝。打造全域旅游亮點,鼓勵退捕漁民興辦民宿,目前已有8家特色民宿已試營業,戶年均增收1.5萬元左右。強化各類技能培訓,依托國際大圓塘垂釣中心及村集體合作社水產品加工廠,積極開展面點、水產養殖等技能培訓,引導退捕漁民自主就業。
在界集鎮,當地把退捕漁民技能培訓、轉崗就業當作“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工作來抓,組織退捕漁民到園區企業觀摩,舉辦多場退捕漁民轉產轉業招聘會、用人單位對接會,幫助退捕漁民真正走上岸、立住腳、穩得住。
9月7日上午,界集鎮雲創電子敞開大門,迎來了又一批應聘人員。該鎮民生事務局局長高坤鬆介紹:“今天前來應聘的是剛剛接受技術培訓的70多位退捕漁民。‘洗腳上岸’后,他們定居在本鎮香城、娥眉、高集、周咀、太平、太興、裴南等7個村居。此前,通過政府‘鋪路搭橋’,已有150多位退捕漁民實現轉崗再就業,如今他們在縣、鎮工業園區企業都成了熟練工,平均月工資在4000元以上。”
高坤鬆所說的“鋪路搭橋”,就是指黨委政府對於退捕漁民妥善安置后的一系列暖心貼心服務。考慮到大批漁民世世代代飄在水上,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除了捕魚摸蝦很少有其它技能,所以該鎮緊密圍繞用工市場需求,分期分批進行多項專業技能培訓。當退捕漁民掌握了基本就業能力后,再通過現場招聘會的形式,將其推薦給相關用工企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退捕漁民實現再就業,鞏固脫貧成果,杜絕出現新增貧困戶。
據了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泗洪縣將漁民轉崗就業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制定了“不落一戶、不落一人”的工作方案,建立退捕漁民“一對一”結對幫扶台賬,按標准逐一落實退捕漁民的社保補貼、過渡期生活補貼等相關政策補貼﹔對還未就業的退捕漁民介紹就業崗位,並提供就業指導和培訓信息,確保有勞動能力的退捕漁民就業全覆蓋。下一步,泗洪縣將持續通過技術指導、提供貸款、跟蹤服務等方式,幫助漁民退捕轉產,實現平穩增收、安居樂業。(郁瑞 顏崇邦 王碩 黃啟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