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以人才振興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沛縣授人以漁項目組帶動更多村民走上創業興業之路。徐報融媒記者 於瓏 攝
豐縣華山鎮大程庄村支部書記劉旭大學畢業后,回鄉指導村民升級特色農業。 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 攝
人才是全面鄉村振興的強磁場。
9月3日,作為“美麗徐州”重點規劃之一的《徐州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發布。根據該規劃,“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把實施“三鄉工程”擺上更加突出位置,激活農村資源要素、釋放農村發展潛能,把人才振興作為實施“三鄉工程”的核心內容,加大農業農村招才引智力度,引進一批會經營的企業人才,留住一批懂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一批有頭腦的鄉土人才,促進更多優秀人才下鄉、更多能人返鄉,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任務注入強勁動力。
2021年是徐州市“三鄉工程”全面深化提升之年,徐州各地助推返鄉人才創新舉措、持續發力,全力推動“三鄉工程”邁上新台階。徐報融媒記者走近返鄉“能人”,看他們如何在鄉村振興這個大舞台上“各顯神通”,創造走向全面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多措並舉
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
久久為功,為人才、能人下鄉創業興業開辟“綠色通道”是鄉村人才振興的根本保障。
4月下旬,豐縣與揚州大學農學院簽署培訓協議,組織培育180名農村土專家,實現鄉土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發展共同提升。截至目前,累計帶動農民就業8413人,其中人才下鄉1210人、能人返鄉2987人,資本興鄉4216人,初步實現資本增值與勞動收入的雙贏局面。今年豐縣財政預算2000萬元“三鄉工程”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重點鎮和創業園區補貼、土地流轉獎補、農業保險創新險種補貼和農村土地土專家經紀人培訓經費。合作開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年初以來累計發放101戶、3053.48萬元。積極推動范樓、梁寨、大沙河、王溝、首羨、宋樓6個鎮“三鄉工程”重點鎮和6個優質示范園區建設,建設人才下鄉項目7個、能人返鄉項目13個、資本興鄉項目 46個,創建“三鄉工程”創新創業園區22個,已入駐企業117家。
豐縣通過堅持人才培育、金融扶持、示范帶動初步實現資本增值與勞動收入的雙贏局面,切實緩解農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大力推動了“三鄉工程”的項目實施,推進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據統計,今年以來,豐縣推動人才下鄉360人,鼓勵能人返鄉354人,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1238人,帶動農民就業5812人,落地項目66個,總投資58.83億元。
■授人以漁
帶動更多農民創業興業
繁榮鄉村產業作為實施“三鄉工程”的主攻方向,狠抓重點項目建設是關鍵。在沛縣魏廟鎮韓營村,有一個特殊的團隊——授人以漁項目組,建設電商孵化基地,帶動更多村民走上創業興業之路。
一年前,這個特殊的團隊在魏廟鎮韓營村落了戶。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日常分布式辦公,且大部分成員是以公益身份加入。這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帶著創業的激情與“授人以漁”的初衷,在韓營村落地生根。
以韓營村為圓點,半徑5公裡的周邊地帶有著非常成熟的玻璃產業帶。作為孵化基地,韓營村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第一個淘寶店鋪——一梔瓶業上線后,項目組加快了前進的步伐,一年時間,完成系統開發、掌握倉儲物流等重點工作,為后續淘寶店鋪上線鋪平了道路。
總負責人閆禾,是政策的受益人,也是孵化基地項目的發起人。他曾服務於阿裡巴巴集團,經過慎重的思考,放棄杭州高薪工作回到魏廟鎮韓營村,成立項目組,建設電商孵化基地。前期以“授人以漁”為項目主旨,全力扶持電商在韓營村的孵化與發展,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就業崗位。
自“三鄉工程”實施以來,魏廟鎮大力宣傳,不斷推出各類政策,吸引各類外出務工人才返鄉創業,支持家鄉建設。目前項目組客服張萌,在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同時,還擁有自己的淘寶店鋪。村民們創業的願望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今年,項目組除了電商扶持,還通過與外部機構達成合作,以完全公益的授課形式為鄉村孩子爭取到了教育課程,將優質的教學資源帶到鄉村,滋養鄉村未來的“花朵”,傳好鄉村振興的“接力棒”。
■多方合作
加大鄉土人才培養
農業需要發展,更需要科學,人才+科技為農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90后”新沂小伙楊明興,2015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從事農機行業。2020年,楊明興返鄉創業,在新沂市合溝鎮青石橋村承包400畝土地,主營稻田綜合種養,帶頭嘗試種養結合新模式。稻田綜合種養,離不開專業技術人員從旁指導,而科技小院——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基層科技服務平台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技小院主要以南京農業大學-新沂稻米產業研究院為依托,以企業為支撐,研究生和農業技術人員駐扎指導,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傳授方式,採取“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的農技推廣模式,讓每一個農民都享受到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的成果。在南京農業大學技術團隊的指導下,楊明興稻鴨共作田裡的草、虫被鴨子消滅,鴨糞壯肥促稻谷生長,稻谷豐收了,鴨子肥美了,大田綜合種養帶來了高效益,也讓他對未來農業發展充滿了信心,現在,楊明興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土專家”。
近年來,新沂不斷強化與科研單位合作,加大鄉土人才的培養。立足全市農業產業布局,引進92名專業人才,相繼建成了葡萄、水蜜桃、稻田綜合種養、木槿花、菊花、蔬菜等6所產業研究院。在江蘇沂岸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農創客示范店,投資400萬元,建設3000平方米研究院、5000平方米生產廠房,並與天津科技大學合作納米高滲透金絲皇菊藥用護膚品的研究與開發。目前,全市共有產學研平台(基地)18個,創客基地6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8個,全市農業科技服務村級覆蓋率達到100%。去年以來,新培育鄉土人才200余人,發展有機蔬菜、花卉和稻田養殖等高效農業2萬多畝,增加就業5000多人。
■提檔升級
狠抓新型業態培育
在徐州,狠抓新型業態培育,推動我市農業加快提檔升級,已成為各地推進“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
劉歡歡是銅山區棠張鎮返鄉創業的“90后”大學生。幾年前,他告別上海優渥的生活,返鄉創業,投資9萬元,流轉10余畝土地種植羊肚菌。
靠著“90后”大學生的闖勁和知識積累,劉歡歡除了閱讀大量書籍外,還經常向全國各地的專家、種植戶請教,同時和徐州農科院建立合作,經過艱辛努力,不僅培育出了優質的廣域菌種,還掌握了一套先進的種植管理方法,現在,他種植的羊肚菌畝產量達到600多斤,最高可達到800多斤,這個畝產數據在人工種植羊肚菌的全國排行榜上,也極具競爭力。
鄉村的熱土,不僅吸引了劉歡歡,今年暑期還引來了另一批年輕人——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的菌溪玉團隊。為了讓農民可以種植一種周期短、勞動力需求低並且有高經濟附加值的農作物,實現共同富裕,菌溪玉團隊創辦了徐州菌溪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時與家家利等多家超市、后廚酒店等多家酒店達成了合作關系,希望通過拓寬羊肚菌種植、宣傳、銷售渠道,使更多人接受羊肚菌、更多地區種上羊肚菌,開啟幸福新生活。
暑期,“90后”大學生與“00后”大學生團隊因羊肚菌在家鄉棠張攜手助力鄉村振興,雙方將共享技術,攜手發展,帶動家鄉的百姓共同致富。“更多有學歷、有知識、有技能的大學生,看到了當下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變革,看到自身優勢和農村發展機遇相契合的可能性,我們將努力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劉歡歡說。
■示范引領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搭建交流平台,通過有頭腦的鄉土人才把人才聚起來,使人氣財氣旺起來,讓人才腰杆挺起來,是富民增收的不二法寶。
賈汪區江庄鎮江庄村村民胡輝養豬,一干就是17年,從“一窮二白”的窮小子,變成了身家千萬的“豬司令”,他心懷鄉親、甘於奉獻,成為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領頭雁”。
2004年,胡輝與同村人合伙投資建設生豬養殖場。因當時市場行情不好,合伙人很快撤資。頂著巨大壓力的胡輝,開始了獨自在豬場打拼的生活。
仔豬生下來什麼時間該打什麼疫苗,生病用什麼藥,如何預防,如何配制飼料配方,胡輝每天都在觀察,並虛心向養豬專業戶和當地老獸醫請教。
胡輝還背起行囊,去揚州大學、泰州牧校進修,到各地的規模養殖場參觀,請專業人士為養豬場把脈開方。由於科學養殖管理,豬肉品質好,他養的豬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養豬戶前來學習參觀。
胡輝注冊成立了徐州市沅和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還獲得包括高效清洗、高效清潔等4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飼料、豬欄等7項發明專利。同時帶動周邊300多戶村民從事生豬養殖,戶均增收2萬元。2019年10月,他任江庄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如今,一邊忙著養豬場的建設,一邊還要把村裡的大小事務處理得當,胡輝忙碌的腳步一刻也停不下來。他早已堅定信念,一定要拿出全部的責任與擔當,把超過5000人口的江庄村發展好,帶領廣大村民共同富裕起來。
實踐証明,徐州作為農業大市,自2019年始大力實施的“人才下鄉、能人返鄉、資本興鄉”的“三鄉工程”架起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橋梁,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有效破解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制約,切實激發了農村蟄伏的發展潛能,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成為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實現強村富民的有效途徑。
◎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 於瓏 蔣新會 胡明慧 宋新 駱耀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