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南京姑娘設計出“飛機四合雲紋” 讓戰機與漢服“合體”

2021年09月20日08:30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太贊了,我國最新戰機與漢服“合體”

周馨怡穿著帶戰機圖案的漢服 受訪者供圖

華麗的漢服長袍上身,給人一種古典的端庄美,不過仔細一看,雲紋中的圖案竟神似閃著銀色光芒的我國最新型戰斗機!近日,一組漢服設計布料的細節圖在網上引來不少贊嘆,打破了不少人對傳統漢服的認識,有網友評論:“誰能想到仿佛古畫裡走出的美人,身上的雲紋竟都是飛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這組面料的設計者是一位90后南京姑娘,她叫周馨怡,喜歡漢服十多年,又對軍事很感興趣,便對傳統花紋進行了改良,設計了這款叫做“飛機四合雲紋”的布料。因為頗受漢服愛好者的喜愛,這款面料即將開版生產。

1

以戰斗機為靈感,設計出“飛機四合雲紋”

周馨怡設計的這款漢服面料上,金色或銀色的先進國產戰斗機圖案非常亮眼,傳統如意花紋中還可以看到戰斗機的暗紋。這款面料在網絡上引來不少贊譽,有網友給它取了“大威天龍”這樣霸氣的名字。不過周馨怡說,她給這個設計取名非常簡單,就叫“飛機四合雲紋”。

“秦漢時期的一些器物和刺繡上就開始出現雲紋的形象了,后來歷代都發展出了不同的風格。明代雲紋比較典型的就是這種四合雲紋,特點是其中會有類似於如意這樣的造型,它的構圖方式是四方連續的,也就是說這個圖案是不斷循環的,它可以無縫拼接,用這樣的雲紋形成紋樣的一個框架,我再在框架中加入像飛機這樣比較特別的元素。”周馨怡表示,自己的設計隻能說是以這款戰斗機為靈感的圖案,輪廓神似但是細節和實物區別很大。

周馨怡曾用一些軍事、科技方面的元素做過面料,以此設計漢服,有正式的禮服,也有日常便裝。

周馨怡出生於軍人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軍事非常感興趣。“雖然不屬於發燒友級別的軍迷,但平時還是會關注一些這方面的資訊,對新式的武器裝備也很感興趣。”

“把飛機元素設計在面料上,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新的創意。”周馨怡說,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便有很多工業化的元素被設計師運用。“當時蘇聯的一些藝術家就很擅長把一些與社會主義有關的元素,包括和工業、軍事相關的元素,與他們本身的一些民族文化、本土的審美結合起來,創造一些新的風格。”

“那個時代其實國內的設計師也受到這種風格影響,去創作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東西。”周馨怡說,“比如那時候的一些織錦緞中,會用傳統百子圖的一個整體構圖加以設計,裡面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傳統的衣著打扮。”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類設計其實都非常流行,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周馨怡也是受到當時這種風潮的啟發。

在周馨怡參加的漢服比賽中,她收獲了這樣的評語:目前漢服領域的紋樣設計較為保守,多集中在花鳥魚虫、山水神獸、福祿壽喜等傳統題材,極少有反映當下社會話題和主題的作品。該作者的紋樣設計,又不是簡單地把飛機、火箭的形象直接繪制上去,而是採用了傳統紋樣的設計語言,進行了“翻譯”,用傳統的方式,講述了今天的故事。

2

為了向廠家定制她發起眾籌

設計出的圖案還需要廠家來生產,這也讓周馨怡有些犯難,不過從去年底開始有不少熱心的網友幫她聯系織錦的廠家。今年開始,一家廠商為周馨怡生產出了樣布,包括多種配色的“飛機四合雲紋”,有藍銀紗、織金緞等等。記者看到,周馨怡自己身穿的便是一款深藍色為主、銀色飛機圖案的漢服。部分樣布也被網友買走,有的找工作室代工,有的自己設計做成各類服裝。還有的網友買布料回去做成小包包或者靠墊等,這些各種各樣的網友創意作品,已經有幾十件。

今年8月,周馨怡開始在網絡上發起眾籌,“一開始我主要是想分享作品,完全沒有盈利目的,沒想到發出來以后有這麼多人喜歡,這讓我很開心。如果大家都想把它變成實物的話,那就需要眾籌一下。”她告訴記者,因為定制廠家需要一定數量的訂單才能批量制作,成本主要是開版費、物流成本和一些損耗。這次眾籌的布料是以紅色紋樣為主,飛機圖案是織金的,因為緞的織造成本比同款的紗高一些而且需要定染,如果能湊到300米的話,價格會更為便宜。

記者在留言中看到,不少愛好者也提出想定制自己喜歡的顏色,還有人干脆提出,買布料再找人設計制作費事,希望直接買到成品。周馨怡告訴記者,由於訂單比較多,目前工廠那邊還在排隊,她也希望盡快分享給喜歡它的朋友,制作出更多有意思的產品。

3

曾致力於研究用英文推廣漢服

周馨怡目前在南京一家建筑設計公司做設計。她說自己屬於最早一批漢服愛好者,2006年開始喜歡漢服至今,“最早漢服是特別小眾的一個圈子,對服飾的考據以及設計要求比較初級,如今對這種傳承和創新的要求更高了。”

為了方便同胞向海外宣傳漢服,周馨怡還寫過一系列用英文介紹漢服知識的科普文章。從材質、織物、款式等多方面進行考証,結合英文中的相關專業名詞,在翻譯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漢服專有名詞中有直接用拼音的,也有用英文現有詞匯代替的,前者更忠於本意,且符合國際通用做法,但是一大串拼音可能讓人搞不清楚,而后者更方便外國人理解。”記者在她的文章中看到,對於平紋、斜紋、緞紋等組織方式不僅有英文翻譯介紹,還有圖樣對比。同時,對於“漢服”這樣的專有名詞,以及款式上的“主腰”“褂子”等部位,她都根據自己的考証羅列了一些翻譯方法。

記者了解到,能如此專業地研究漢服名詞翻譯,得益於周馨怡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讀碩士的經歷。在學校期間,她會去博物館研究各種服飾和工藝品,結合漢服進行對比。“這個文章其實不是非常生活化,會相對專業一點,這些翻譯對於稍微資深一點的發燒友更具有意義。”

“我覺得漢服應該逐漸走出小圈子,應該用更嚴謹的方式去做一個文化的輸出。”周馨怡說。

觀點

漢服文化應和當代人共同成長

如今人們在生活中接觸漢服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多學校會舉辦相關活動,景點裡也會遇到身穿漢服的年輕人。周馨怡認為,這種對民族服飾認同感的提高是可喜的,但是目前市場上漢服仍缺少規范,質量有些參差不齊。“比如漢服童裝設計,隻注重拍照好看,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孩子這一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至於僅僅成為一件拍照的道具。”

“現在漢服比十年前的大眾認知和接受度提高了不少,但是不少人還是認為它是過去的東西,比如有些人認為漢服必須是一個非常古典的形象,加一點現代化的東西都認為是西化,我不太認同這種觀點。漢服應該是活著的文化,是一個和當代人共同成長的文化。”周馨怡認為,完全可以將自己的傳統和現代化銜接起來。“對於服裝歷史的研究也非常有必要,我們充分了解古人的服飾文化究竟是什麼樣、為什麼是這樣后,才有可能遵循我們自己的道路去發展新的東西。我的這些作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再去發展出來的。”(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責編:張鑫、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