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編制雙碳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指南 首批遴選39個項目

2021年11月10日07:49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減碳”路上江蘇探索數字化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成立工作專項推進小組,起草《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設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編制本年度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指南,遴選出首批39個“雙碳”創新項目納入項目儲備庫,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有序開展。

根據《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要求,我省正在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支撐行動,科研機構和企業從能源消耗、數字化改造、產業技術研究方面著力構建低碳綠色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書寫一份“雙碳”行動高質量答卷。

數字經濟,

為碳減排提供技術支撐

今年9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鄔賀銓在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提出通過綠色化、電氣化、數字化來減碳的觀點。其中數字化包括需求側管理——減少庫存、提高用能與交通效率。數字化減碳,江蘇有哪些科技創新點?

11月2日,省能源局召開“整縣屋頂光伏開發試點工作座談會”,華為作為光伏設備逆變器供應商參加了會議。“在清潔能源使用側,華為分布式光伏通過AI使能主動安全、光儲融合、能源雲集中管理以及最優用電成本等,全面推進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打造零碳鄉村,助力鄉村振興。”華為江蘇技術研發負責人介紹,利用數字化手段,智能光伏發電機能夠穩定輸出電力,1GW(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20億千瓦時,可以實現降碳95萬噸。

此外,面對儲能系統當前低可用容量和安全隱患的挑戰,華為智能組串式儲能用電力電子技術可控性解決鋰電池的不一致性和不確定性,可降低LCOS (電網側獨立部署儲能系統平准化成本)20%,可支持多接入15%新能源電站,通過雲BMS(電池管理系統)對電池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提高新能源發電佔比。

在無錫市高新區阿斯利康,方舟碳管理系統企業端通過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做實時碳盤查、碳核算,再分析做出減碳決策。“在這個系統裡,企業的排放設備、儀器全部接入,如電表、燃氣表、熱表等都屬於排放源採集設備,再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採集,實時地進行統計、計算,讓企業能夠了解當下碳排放情況,有助於企業后續有針對性地實施減排。”遠景零碳業務總經理孫捷表示,數字化后的碳排放結果給政府作決策參考,提高用能效率。

總之,“碳中和”將成為數字經濟領域的一個行業標准。有專家表示,在供給側,數字經濟為減排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當很多企業通過碳市場來交易,購買或出售排放權,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之下,類似的市場將會更有效率。孫捷預測,未來能源優化主要集中在對碳的管理上,江蘇具備制造業家底和數字技術優勢,可通過示范應用走在前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要降低生產中產生的碳排放和資源浪費。”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員王茂祥提醒,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數據中心、通信網絡與終端設備等也帶來大量的能耗和碳排放,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其節能減排。

電力行業,

以科技抓住減碳“牛鼻子”

數據顯示,我國碳排放總量中,電力行業碳排放約佔46億噸,電力行業是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主戰場,控制住電力行業碳排放就如同抓住了碳排放總量的“牛鼻子”。在我省電力行業,依靠科技手段崛起的減碳技術不斷創新,從改造到轉型,減碳手段層出不窮。

300萬千瓦時,差不多是一個小型制造廠一年的用電量,也是“國之重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通過“智冷”技術改造后實現的最新年均節電量。近日,該中心運維保障部負責人姚振告訴記者,當前超算中心能耗指標PUE值已降至1.22,這在強化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有著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PUE(即電源使用效率),已經成為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數據中心電力使用效率的衡量指標。PUE值越接近於1,表示一個數據中心的綠色化程度越高。”姚振介紹說,眼下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年平均PUE值已降低至1.22,遠優於行業水平,打造出了一個低能耗、高運算的“綠色機房”。

記者了解到,2019年5月,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對冷卻系統進行了節能改造,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水泵變頻器和自動優化控制系統,通過不斷實時調整輸出,使冷卻系統處於最高效的運行狀態。“通過節能監控系統可實現冷卻系統的變頻和自動化,整合優良的計算資源,重新規劃用戶計算隊列來保証用戶計算效率,同時把故障的、分散的、不穩定的、性能異常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並設置合理的節能措施,從而降低功耗,提高計算資源的使用效率。”姚振介紹,節能改造后,中心已節約用電700多萬千瓦時。

除冷卻系統節能改造外,增強電網調節能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降低電網建設成本也是電力行業減碳的“抓手”。“電力調度可有效減少電力損耗,直接促進碳減排。”南瑞集團首席專家施沖介紹,集團提出源網荷儲協同控制和互動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在華北、江蘇、浙江等區域開展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控制研發應用,截至目前,華北分部聚合終端84299座,接入資源容量達118萬千瓦﹔節省電力投資12億元,促進新能源消納1億千瓦時。

同樣發力於電力調度控制,國網江蘇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在全國率先推出電網碳結構演變電子沙盤,深度融合江蘇電網電力實時運行庫、一次能源耗能信息網、新能源發電數據中心等多源信息,對省內各類電源點重新進行“碳畫像”,進而輔助優化電網調控方式,做好江蘇電網清潔替代。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借助電子沙盤,江蘇電網連續15年新能源利用率100%,以今年1月為例,江蘇電網省內新能源消納增長2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1.9%。

綠色化發展,

推進生產生活低碳轉型

鄔賀銓觀點中提到綠色化也是減碳的重要手段,耳熟能詳的綠色低碳生活其實並不簡單,需要培育一批適應需求的新技術、新產業。近年來,我省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貼近的綠色化技術產業有哪些科技新含量?

打開“碳時尚”App,可用積分兌換一張蛋糕券或者電影票,最近,無錫市民徐言用App裡的碳積分兌換了一張《長津湖》的電影票。去年以來,無錫市聚焦零碳技術與產業,以“碳”為抓手,全力引領城市綠色轉型。為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2020年無錫在全省率先開展“碳普惠制”試點建設,搭建了一個純公益平台——“碳時尚”App,接入群眾低碳出行數據,引領全民參與低碳城市建設。

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公益平台以25歲至40歲年輕白領為目標人群,對其節能減碳行為進行量化,賦予一定價值,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進而傳遞節能減排觀念。創建低碳社區、低碳學校,建設綠色景區,評選低碳家庭……無錫也在線下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營造氛圍。今年8月,“碳時尚”App進行迭代升級,截至目前,該App注冊人數已接近5萬人,產生1950萬碳積分,相當於減少了196噸二氧化碳排放。

作為江蘇特大型鋼鐵企業,南鋼集團聚焦生產流程,從產生廢氣最多的煉焦、燒結環節入手,不僅一口氣淘汰所有低端燃煤鍋爐,還投入80多億元開展超低排放改造,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工廠”。“依托先進的脫硫脫硝技術,讓煙氣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變為固體,確保從煙囪排出的都是水蒸氣。”南鋼相關負責人介紹,廠區大膽採用新工藝和新技術解決環保難題,如燒結廠首次在燒結成品、機尾除塵中採用新型“濾筒”替代“布袋”,除塵器改造后,顆粒物實際排放值可以達到低於5mg/m^3的水平。如今,南鋼集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分別下降67.32%、74.02%和62.9%,還實現了煤氣余壓、燒結余熱全部回收發電,計劃向整個南京江北新區提供蒸汽資源,實現經濟增長的綠色轉型。

“‘碳中和’目標倒逼科技創新。”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戚湧坦言,針對脫碳、零碳、負排放等現有技術供給不足的狀況,亟需對技術研發供給側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他建議,可系統化做好江蘇科技減碳探索,促進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我省前沿技術研究,加快研發低碳零碳負碳、深度脫碳等技術,加快推動科創技術與產業技術的融合創新。同時,開展我省“碳中和”示范區建設,為科技驅動低碳脫碳綠色轉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 本報記者 張 宣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