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南通海安:以文化滋養幸福生活

2021年11月21日07:5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安以文化滋養幸福生活

10月30日,海安市獲得“中國文學之鄉”榮譽稱號,成為全國第八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當天召開的海安文化發展大會上,海安市出台《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及《關於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一系列文件,設立2億元文化發展基金和2000萬元文化事業專項資金,高標准、高規格、高質量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發展大會吹響了海安建設‘文化強市’的號角。”海安市委書記於立忠說,海安將舉全市之力深入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實現文化先行,為打造“樞紐海安、科創新城”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証、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爭創全省文化發展先行示范區。

響亮提出新目標,海安文化緣何如此自信?

海安的文化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這裡是江海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江蘇河姆渡”。遠古先民在這片洪荒之地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形成青墩文化的源頭,給江海平原帶來第一縷文明的曙光。

燦爛悠久的青墩文化,不能隻待在博物館裡。近年來,海安積極傳承拓展青墩文化的內涵特質,精心組織開展青墩文化展示傳播活動,舉辦青墩文化藝術節,建成青墩遺址博物館,成立青墩遺址研究所,設立青墩文學藝術獎,邀請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研究所考古隊駐場勘探調查等,不斷提升青墩文化的知名度、影響力。

傳承文化基因,讓青墩文化持續煥發文化瑰寶風採。於立忠說,奮進新時代、跑贏新賽程,海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切實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推動“文化強市”工作跑出與經濟建設一樣的“加速度”。不久前,現實主義題材話劇《隔離》在海安市文化藝術中心如期上演。

“各類藝術展覽、藝術培訓、非遺傳習、文藝演出、送文化下鄉等活動層出不窮。”市民陳姍姍說,生活在海安,文化已成為幸福生活的精神滋養。

海安建好、用好、用活文化陣地,讓群眾享受“文化大餐”。近年來,海安改建新建海安博物館、青墩遺址博物館、七戰七捷紀念館等12家場館,投資5.72億元建成文化藝術中心。海安財政每年拿出700多萬元用於補貼票價,讓海安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300場頂級藝術盛宴。

大力聚焦文藝精品創作,海安不斷激發群眾文化創造力,以精品力作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在近日閉幕的第五屆江蘇省文華獎頒獎晚會上,海安3件作品榮獲大獎,其中雜技表演《逐夢空天——男女集體爬杆》榮獲江蘇省文華獎優秀節目獎。

文化的發展,首先是文化人才的發展,海安深“種”文化,搞活民間藝術、培育鄉土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讓村民從觀眾變成主角。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焦寶林、全國“群文之星”崔世瑩、“水鄉號子王”張憲武、水鄉道情傳承人劉志龍、江海劇社、海安尚法文化劇社……不斷壯大的基層文化隊伍有力推動著基層文化繁榮發展。

“打竹板,竹板響,今天不把別的講,說說隆政的水環境,那對咱們很重要……”由隆政街道文娛隊自編自導的快板說唱《水環境要堅決治理好》近日走進三裡閘村鄉村大舞台,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和認同。

群眾下單,政府買單,按需生產,文化產品實現了“私人定制”。城東鎮西場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連廂”引進校園,聘請非遺傳承人崔揚雲編排“健康連廂”,將時尚的音樂、舞蹈元素融入傳統“打連廂”之中,在全校師生中推廣。學生們一起舞動兼具藝術性、趣味性的“健康連廂”,達到了既健身又養心的效果。

“文化興則城市興,文化強則城市強。”海安市市長譚真說,海安項目化、指標化、工程化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每一項指標落地落實。目標在“十四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提高到8%,國家級、省級文化文藝獲獎作品提高到100件,規上文化產業企業數達到200家。

□ 本報記者 丁宏波 陳明

通訊員 劉文奇 盧鋒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