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江蘇要建成5000萬畝高標准農田

位於南京江北新區葛塘街道長城村的3000畝高標准農田。 本報記者 邵丹 攝
記者從20日在南通市海門區召開的全省5000萬畝高標准農田暨農村水利建設現場推進會獲悉,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4300萬畝,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建2070萬畝,項目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畝均提高逾百斤,農業年節水量超20億立方米。“十四五”期間全省要建成5000萬畝高標准農田。
旱能澆澇能排,機耕路通到田頭
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渠通暢……在南通市海門區悅來鎮,土地集中平整后更加成方成片,提高了耕地規模化和機械化作業程度,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機耕路通到田頭。
“土地租金從原來的每畝500元提高到900元,項目區農戶畝均年增收20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管理性收入26萬元。”海門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夏林輝介紹,截至去年底,海門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8.96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6.7%。在高標准農田建設過程中,海門通過實行集中代建模式,添加專業“防火牆”﹔推行標后管理,增加一把“防護鎖”﹔引入第三方全過程檢測,增加一雙“火眼金睛”。
南通市去年被確定為全省高標准農田建設區域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南通市副市長趙聞斌表示,南通以村為單元、鎮為片區,成片規劃建設高標准農田,努力做到農業行政村全覆蓋,不落下一片地、不空下一戶田,讓更多的農戶共享高標准農田建設成果。“今年新建高標准農田40萬畝,涉及100多個村,基本實現村域全覆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全覆蓋,惠及農民超過15萬人。”
建設高標准農田,離不開真金白銀投入。省政府明確,從2022年起,將全省高標准農田建設省定最低投資標准由每畝1750元提高到3000元,省級財政資金承擔主要支出責任,省以上投資比例近80%。
“雙輪驅動”,既增數量又提質量
截至10月底,我省提前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390萬畝建設任務,新建項目進度達到60%以上,進度居全國前列。“十四五”期間,我省不光要新增700萬畝高標准農田,還將改建800萬畝。會議明確,要圍繞建設精品工程,提高建設標准,真正實現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雙輪驅動”。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雲表示,將重點圍繞年均畝產1000公斤糧食產能的核心標准,圍繞宜機化、規模化、生態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目標,全面推廣“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建設機制,落實平田整地、小田並大田等措施,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增施有機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開展農田灌排系統生態化改造試點,推進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建設,每個市要建成一批高標准示范區,不斷提升高標准農田建設質量和水平。
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離不開水安全保障。“我們將以現代化水網為重點,加快構建與省域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現代水安全保障體系,打造現代水利。”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說,將加快農村水利建設,2022年初步安排農村水利工程投資100億元。實施8個大型灌區、27個中型灌區的現代化改造。改造農村供水管網2000公裡,新建改建水廠3座,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全省30%的農村河道建成生態河道。啟動實施80個左右重點塘壩除險加固改造項目消除安全隱患。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裡以上,建成16個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
南京市以重點工程項目為龍頭,著力打通農村水系連通新路徑。南京市副市長霍慧萍說,南京市發揮骨干工程帶動作用,打造生態河湖連通網,在夯實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同時,既打通了農村生態水網、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既建設了生態河道、又打造了幸福家園。以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動農村生態河道打造,完成約5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累計上圖入庫高標准農田213.89萬畝,既提升耕地質量,又形成大面積連片節水生態高標准農田,提升了農田、河道的生態一體化水平。
項目促轉型,建好更護好
“不到一年時間,田裡大變樣。”徐州市銅山區種糧大戶王士濤感慨,“過去渠道堵塞、設備老化。如今從源頭到地頭,渠道、泵站、管網一應俱全,1400多畝地澆得更及時,種地底氣足足的。”
徐州市副市長王維峰表示,當地打破鎮村行政限制,在空間布局上,將高標准農田建設與國土空間、水資源利用、鎮村布局、鄉村振興等規劃充分銜接,與灌溉渠系建設、現代農機應用相結合,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開展建設,優先考慮能夠提升板塊主導產業規模和效益的區域。
鹽城市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規劃布局高標准農田,對資源條件好、開發潛力大、優勢特色明顯的產業實行重點開發。通過項目建設和園區示范引導,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形成“項目促調整、調整促增收”的良性循環。
2018年,響水縣西蘭花種植面積10萬畝,但高標准基礎設施配套的田塊僅佔40%,大部分田塊依然存在“灌不上、排不出,路不通、運不出”的情況。近兩年,通過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響水縣新建高標准西蘭花生產基地1萬畝,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土地流轉,西蘭花產業快速發展壯大,成為全國西蘭花生產第一縣。
高標准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是基礎,管護更關鍵。會議要求,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規范項目竣工驗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對建成的高標准農田要統一上圖入庫管理,確保數據真實可靠,並實行特殊保護,堅決防止“非農化”。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縣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受益者參與”的管護機制,進一步落實管護責任。多渠道籌集工程管護資金,通過財政補助、村集體公益金提取、村民“一事一議”、經營資產使用者付費等形式,建立健全管護資金保障機制,保障工程管護需要。
□ 本報記者 吳 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