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啟東七旬網格員寫下80萬字民情日記:鄉親的心結我最懂

倪伯蒼(中)獲評“2021年度全國法治人物”。啟東政法供圖
“一間小屋,收藏了一個村庄的喜樂悲愁﹔一頭華發,細數著田間地頭的無悔春秋﹔37本日記、80萬字記錄,你把百姓的需要字字句句裝滿心口。”這段文字,是12月4日晚舉辦的“2021年度全國法治人物”頒獎晚會上,江蘇啟東七旬老人倪伯蒼收獲的頒獎詞。
73歲的倪伯蒼是江蘇啟東市海復鎮廟基村一名普通網格員,也是有著47年黨齡的老黨員。十年間,他自學法律,並用法律幫助村民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這些年來,他先后獲評“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江蘇省十大法治人物”“江蘇省最美網格員”等榮譽稱號。
“鄉親的心結我最懂”
倪伯蒼每天清晨5點左右起床,吃完早飯后第一件事就是走村訪戶,檢查安全隱患,調解鄰裡糾紛。到了晚上,他會把這一天走訪的明細在《民情記錄簿》上一一記下來,包括發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情況等。這本《民情記錄簿》,倪伯蒼一記就是十年,足足有37本、80萬字。看上去瑣碎,卻不平常。“除了網格巡查中發現和解決的問題,也有相關政策法規、村規民約,隨時可以查閱。”他說。
倪伯蒼所在的網格有村民約300戶,共800多人,這讓他的工作並不那麼輕鬆。《民情記錄簿》顯示,倪伯蒼每年為老百姓處理的事務超過了365件,意味著平均每天不少於1件事。“小矛盾天天有,大矛盾三六九。最快的矛盾糾紛個把小時就能解決,最長的需要調解兩三年。”他記得,自己最多的一天處理了15件事,從早上5點多開始,一直到深夜12點。
按倪伯蒼的年紀,他完全可以在家安享晚年的悠閑生活,為何還要連日奔波?“鄉親的心結我最懂。”倪伯蒼這樣回答,一些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法律,總得有人站出來,幫著他們,讓他們的“難”有地方訴、話有地方說。
記者了解到,作為村裡的第一黨小組組長、第一網格的網格員,倪伯蒼從2008年開始,就在村裡從事矛盾調解工作,至今已成功調解大小矛盾千余件。為了方便老百姓反映訴求,2016年,倪伯蒼成立了啟東市首個以網格為基礎的個人調解室——廟基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倪伯蒼調解工作室。
倪伯蒼的工作室像一個小型的“村委會”,牆上挂著工作職責、工作流程、人員公示等信息。他面對的,既有看似“雞毛蒜皮”的家長裡短,也有棘手的疑難復雜案件、歷史積案等。
自學法律為民解憂
在常人看來遲遲解決不了的問題,到了倪伯蒼這裡為何就能“拿下”?“自學法律就是我的秘訣,自己都沒弄懂,怎麼能和老百姓說明白?”倪伯蒼說,十年來,他堅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普及法律知識。在他看來,調解糾紛的前提是提高法律在村民間的普及率。近些年,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先后參與組織了“法治文藝展演進網格”“巡回法庭進網格”“農民平安法治學校進網格”等一系列普法活動。由其創作的法治類文藝節目更是讓村民耳熟能詳,他也因此有了“沙地普法名嘴”的美譽。
走進倪伯蒼的家發現,這裡更像辦公場所、法律講堂:宣傳欄內張貼著法治宣傳內容,櫃子裡擺滿了各類法律書籍,視聽設備一應俱全。倪伯蒼經常在家裡開展以案釋法、法律知識講座等活動。“我自己總結出一套‘三心三干’工作法,即為民要真心、辦事靠細心、困難獻愛心和實干、細干、精干。”面對此番獲得年度全國法治人物榮譽,他說,“作為一名老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會繼續為法治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為民排憂情深似海,為民辦事關懷備至。”11月,倪伯蒼收到村裡一對施姓村民送來的錦旗。此前,兩位村民因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糾紛引發矛盾。20多年間,他們爭吵不斷,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由此積怨。起初,倪伯蒼多次上門調解未果。為了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倪伯蒼不僅仔細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還查閱了有關土地流轉、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相關法律,做到調解時有法律依據。一場數年的矛盾最終達成和解。“像施家這樣的土地糾紛,在農村並不罕見,調解這樣的糾紛,不僅需要法治宣傳,也要從當事人角度出發,人性化地做思想工作。”他感慨。
對於倪伯蒼來說,調解矛盾的義務勞動並不輕鬆,有時也會遇到閉門羹,但老百姓的矛盾總要有人管。“既要講法,也要講情講義,才能將小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將大矛盾慢慢化解,真正做到把問題解決在基層。隻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他深有感觸地說。
“倪老是啟東的先進典型,也是我們身邊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主動發光發熱,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我們要以榜樣為鏡,向楷模看齊,要筑牢理想信念,勇於擔當,讓法治追求永駐心間,為強富美高新啟東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啟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唐海兵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