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歷史証人”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61人

楊翠英老人、蔡麗華老人、李如富老人、陳文英老人、戚振安老人、金同和老人、馬繼武老人、徐家慶老人、黃劉氏老人、傅兆增老人、馬秀英老人。僅2021年一年,就已有11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先后去世。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下61人,平均年齡約91歲。
歷史雖然沉痛,但必須銘記!幸存者們把他們用生命凝成的記憶傳遞給了我們,我們有責任將他們的歷史記憶永久傳承下去,肩負起令這段歷史記憶薪火相傳的使命。
□ 本報記者 朱娜 陳澄
銘記,保全歷史鐵証刻不容緩
一位93歲的老人,神情悲傷地望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口處的一處雕塑,雕塑刻畫了一位胸口中刀、倒在血泊中的母親,強撐著最后一口氣給小嬰兒喂奶,邊上坐著另一個年齡稍長的兒童,正嚎啕大哭。
這是紀念館今年新一輪搶救性拍攝的微紀錄片《守望幸存者》第六集中的一幀畫面,雕塑刻畫的正是今年93歲的常志強和母親及幼弟此生訣別的場景。常志強在視頻裡再次回顧了那段悲慘記憶,為幸存者証言增添一段新的視頻資料。就在這個系列的微紀錄片緊張拍攝錄制期間,又有3位幸存者離開了人世。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啟動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登記工作,當時登記在冊的在世幸存者有1000多位﹔到2017年僅剩100位﹔截至2021年12月11日,僅余61位。漸漸縮小的數字背后,是一位位歷史見証人的消逝。與時間賽跑,為幸存者留下更多珍貴影像資料,為這段歷史保全如山鐵証,更顯得刻不容緩。
1984年和1997年,我國在南京市范圍內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普查,共獲得4128份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口述資料。后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啟動了多輪影像拍攝,持續更新幸存者影像資料庫。特別是從2006年5月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立史料數據庫,給每位幸存者建立了個性化檔案,對這段記憶的保存更為系統化。
守護,社會各界匯聚關愛暖流
“我們還在繼續尋找和查証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不僅要加快對他們的証言搶救速度,也要加大對這一群體的關愛慰問力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
南京市從2004年起,開始對幸存者發放生活補助和春節慰問金,還優先為幸存者家庭提供適老化改造服務,安裝室內無障礙扶手、煤氣報警器、衛生間(床頭)緊急呼叫器等。2018年12月13日,南京市正式實施《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明確規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提供生活幫助,鼓勵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關愛幸存者,切實解決了幸存者的生活困難。
隨著幸存者年歲增長,醫療支出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紀念館於2004年成立非營利性民間組織——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將籌集的善款,用於幸存者醫保范圍之外的醫療費用補助及生活補助,解決他們的看病難題。
除了逢年過節前去探望,紀念館工作人員和援助協會的志願者們經常邀請幸存者老人們同游同樂。愛心不斷傳遞,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紛紛加入到關愛幸存者的隊伍中來。一道道關切的目光,一次次溫暖的行動,為歷經苦難的幸存者們送上一份份幸福保障,讓他們安享晚年。
傳承,苦難記憶永遠不能忘卻
2014年首次國家公祭儀式結束后,夏淑琴作為幸存者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成為老人畢生難忘的經歷。“這段苦難歷史是民族的記憶,隻有銘記才能珍視和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作為見証人,你們要用親身經歷向世人告知歷史真相,教育后代。”總書記的叮囑,也是幸存者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多年來,幸存者多次訪問日本等國,進行訪談交流,也經常走進國內的學校、社區等講述歷史,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2016年10月,應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邀請,時年87歲的夏淑琴不遠萬裡前往美國洛杉磯,錄制南京大屠殺証言。“那是我第二次去美國錄制証言,2001年我便去過舊金山參加証言集會﹔日本我也去過,參加集會、甚至出席庭審報告會。”夏淑琴說,“隻要我還能走、還能講得動,我就會一直講下去。”
越來越多的幸存者二代、三代加入到記憶傳承中來。2019年,紀念館公布的數據顯示,761位幸存者家庭后代中,能夠參加記憶傳承行動的有399人。幸存者葛道榮的二兒子葛鳳亮就是這些傳承者之一,今年9月3日,他代表父親參加紀念館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紀念儀式。他說,這些年,父親整理收集史料,寫下了一本19萬字的冊子——《銘記歷史》。“這本書是我們家的傳家寶。”葛鳳亮說,“我與哥哥多年陪同父親參加各種歷史傳承活動,以后我們的后代也會堅持下去。”
作為幸存者的后代,這些傳承者們積極參加紀念館組織的各類活動,各盡所能傳播歷史真相,呼吁國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第四代傳承人代表馬雯倩是幸存者馬秀英老人的重孫女,她從小就聽曾祖母講述在南京大屠殺中的親身經歷,大學一年級時主動申請去紀念館做一名志願講解員,“我是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作為幸存者的后代,我會用自己的語言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不能忘卻的歷史。”
祈願,祖國富強才有百姓安康
他們守護著歷史,我們守護著他們。“感謝黨和政府”“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國家強大了,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幸存者老人們最常念叨的就是這些話。
有國才有家。戰爭給他們留下貫穿一生的傷痛,所幸他們及他們的后代可以擁有無限美好的未來。國家的發展,讓包括幸存者在內的14億中華兒女過上豐衣足食、幸福安康的日子。
“清水飄飄夾竹橋,老人鍛煉身體好,大朋友溜冰真活躍,小朋友玩得咯咯叫。到晚路燈亮堂堂,亮化彩燈美麗又漂亮,照得我們臉上發光光,照得我們心中喜洋洋。”熊淑蘭老人快板聲中描述的,正是幸存者們如今的安詳生活。
兒孫滿堂的夏淑琴,天氣好的時候,就到樓下活動中心鍛煉身體,欣慰地看著小區孩童們活潑歡快地玩耍﹔多才多藝的常志強在戲曲、畫畫、剪紙這些興趣愛好中,獲得了內心的平靜﹔脫下軍裝的程福保,胸口永遠別著一枚黨員徽章,像年輕人一樣通過互聯網和社交軟件了解時事﹔從教育崗位退休的程文英在老年大學學吹口琴。這些老人最深刻的體會和最大的心願,就是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
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歷史記憶不曾被忘卻,和平信念不會被動搖。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建設祖國,吾輩自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