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南通如皋有群特殊“翻譯官” 小故事講活新理論

2021年12月20日16:16 | 來源:南通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皋有群特殊“翻譯官”

“在座的同志都看過孩子的成績單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黨的百年成績單。”

12月17日上午9時,在如皋市煙草專賣局會議室內,一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理論宣講“點燃”出場。發言席上,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姚呈明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有趣的圖片和視頻,讓20多名黨員干部一下子讀懂了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

理論內容枯燥乏味、生澀難懂?大道理高深莫測、難以理解?在如皋,一群基層理論宣講員正在用實際行動說“不”。

“會講故事”,理論專家“接地氣”

在如皋,一說起理論宣傳工作者,幾乎所有的干部群眾都會想到姚呈明。

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全國人民的矚目中閉幕。兩天后,熬了兩個通宵備課的姚呈明,在全國文明村——如城街道顧庄社區農家書屋內,開啟了對全會精神的首場宣講,慕名而來的村民擠滿了整個書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田又種得好,有余力的還可以外出務工,收入高了,生活富起來了,小樓房建起來了,周圍十裡八鄉的姑娘都願意跟你談對象。”當姚呈明濃濃的“如皋話”一出口,便逗樂了在場的男女老少。“聽起來就像在講故事,讓我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也更有盼頭了。”70歲的孫有芳邊聽邊樂呵。

“面對最基層老百姓,好的宣講一定是從講故事開始的。”姚呈明對於宣講員的定位,有著清晰的認識:不做理論的“二傳手”,而是要做老百姓的特殊“翻譯官”,比如把全會精神蘊含的大道理細化為一個個群眾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把公報的書面語變成群眾口頭語,把普通話翻譯成如皋話,才能讓百姓坐得住、樂意聽、記得牢。

“他的報告好聽、鮮活、接地氣。”深耕基層31年、超過5000場次的宣講經驗,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宣講形式,讓姚呈明意外獲得了兩個別致的稱號:“姚鐵嘴”“姚理論”。在今年的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他被表彰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載譽而歸。

12月17日,是60歲的姚呈明正式退休的日子。當他從如皋市委書記何益軍手中接過“光榮退休紀念牌時”,心裡所想的卻是“黨員身份不退休,我還要繼續在基層再宣講30年,一直講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

典型帶動,培育壯大“人才庫”

作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姚呈明理論武裝工作室的領頭羊,這幾年,姚呈明也一直在培養宣講隊伍“后備軍”,努力為國家輸出像艾思奇那樣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從2017年至今,已有86個優秀的中青年宣講員從他的工作室“畢業”,長期活躍在江蘇如皋、陝西洋縣及青海貴德的理論宣講一線。

在“姚呈明理論武裝工作室”的牽頭下,經過集中備課、示范宣講,如皋整合了“成雲雷理論名師工作室”、市委黨校“馬躍皋原”宣講隊、14個鎮(區、街道)“百姓名嘴”宣講隊、“思政講師隊”宣講力量,組建了一支“精銳宣講團”,進鎮村、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集中宣講。77家參學單位、2898個黨支部、6.7萬余名黨員(含流動黨員)全員覆蓋。

而忙著趕場子、作宣講,也成了如皋理論“翻譯官”們近期的工作標配。11月24日上午,如皋市委黨校副校長施國華為黨校離退休老干部們上完專題黨課,下午便又急著趕往城北街道獅垛村“百姓課堂”,結合老、中、少三個年齡特點,採用三個不同風格的版本為村民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專題黨課。

“我們要通過宣講,將黨的理論思想播撒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施國華說,宣講讓他有了更強的信心和動力去講好更多的“中國故事”和“如皋好聲音”。

打破常規,宣講沾滿“泥土味”

“小竹板兒打起來,台上台下樂開懷,六中全會勝利開,心裡振奮和激動,我用快板來表白……”11月23日,在吳窯鎮大石村的一戶農家小院裡,一群爺爺奶奶坐在陽光下,聆聽宣講員用自編自導的快板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為了增強宣講感染力,如皋的“翻譯官”們還嘗試加入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講述、快板說唱、文藝表演等形式,把“大主題”轉為“小切口”,用群眾的語言講精髓,用生動的事例講理論。這種充滿“泥土味”的學習方式,被當地群眾高度認可。

11月27日,恰逢丁堰鎮劉海村26組的兩對老夫妻金婚紀念日。當天,該鎮“巾幗宣講隊”提前准備了婚紗,並在現場用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這一特殊方式,給兩對老人送去祝福。

“今天,我來給你們講講古田會議,它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12月1日,高新區肖陸村90歲老黨員陸志深用歷史事件引述,向鄰居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記者在如皋走訪時發現,不管宣講內容、形式如何多變,宣講最后都會落腳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上來,也讓更多基層老百姓感受到黨的聲音就在耳邊,黨的溫暖就在身邊。冬日的雉水大地,寒意漸深,而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卻依舊如火如荼、溫暖人心。

本報記者 陳嘉儀

本報通訊員 吳曉燕 顧忠兵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