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乘勢而上譜寫現代化新篇章

2021年12月29日07:23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乘勢而上譜寫現代化新篇章

“扛起新使命 譜寫新篇章——學習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全媒體新聞行動近日走進常州。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征程,常州將全面貫徹省黨代會精神,緊緊抓住這關鍵五年,立大志、吃大苦、創大業,堅決扛起三大光榮使命,緊扣“六個顯著提升”奮斗目標和“九個方面重點工作”,大力實施“532”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長三角交通中軸、創新中軸、產業中軸、生態中軸、文旅中軸,高標准打造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物流中心、休閑度假中心,不斷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統籌發展和安全示范區建設水平,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

把握時與勢走好趕考路

記者:常州如何強化“答卷意識”、走好“趕考路”,把握好新一輪發展的“時與勢”?

陳金虎:一座城市和一個人一樣,必須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有定位。“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城市定位,這是常州最鮮明的發展特質和最生動的城市畫像。“532”發展戰略,力求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體現共同富裕目標,是常州履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榮使命的具體實踐。新一輪發展最好的“時與勢”聚於常州,我們要乘著這股產業振興之勢、能級躍升之勢、區位質變之勢、政通人和之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破竹之勢、磅礡之勢、如虹氣勢,真正把藍圖變為現實,把定位干成地位。

一是乘產業振興之勢。隨著城市競爭重歸產業主賽道,常州要擦亮看家本領,依靠實體經濟重振產業雄風、再創城市輝煌。常州制造業規模大、門類全、韌性好、開放程度高,智能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地位鞏固,動力電池、碳纖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搶佔風口快速壯大,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加速產業數字化。

二是乘能級躍升之勢。瞄准長三角中軸樞紐的目標,全方位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不僅滿足一城一域生產生活之所需,更要布局為周邊城市、為長三角甚至更大范圍服務,提升人口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常州大力實施的“532”發展戰略,全力推進老城廂復興、高鐵新城建設和“兩湖”創新區的規劃建設,發展指向都是優化城鄉形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努力讓城市功能品質與一線城市無落差。

三是乘區位質變之勢。常州“公鐵水空管”運輸方式齊全,“一點居中、兩帶聯動、十字交叉、米字交匯、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凸顯。常泰鐵路建成並融入國家綜合立體大交通網絡后,將構架起聯通京滬杭的全新快捷通道,從省內看,貫穿全省腹地的南北縱軸將促進要素高效配置和人員快速流動,更大力度推動蘇南蘇中蘇北區域協調發展。這條事關全局、至關重要的南北縱軸與連接滬寧的東西橫軸在常州交匯,一座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呼之欲出。

四是乘政通人和之勢。常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謀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干部有擔當、有能力、有情懷,企業家有眼光、能創業、創大業,人才隊伍善於創新創造,產業工人肯鑽研、懂技術、能吃苦。面對一場外省關聯病例疫情,全市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交出了體現“常州力量”的抗疫答卷。可以說,人心思進、政通人和的發展氛圍最濃,執行力、戰斗力、向心力空前凝聚,這是一座城市發展最可貴的“勢”。

讓“關鍵變量”轉化為“最大增量”

記者: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更大力度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常州如何借助創新之力,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陳金虎:科技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城市強。常州中國工業大獎、工業強基工程項目、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均列全國地級市第一,彰顯的正是科技創新的力量。我們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著力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著力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從國家間合作機遇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以常州創新園是兩國創新合作的標志性項目。我們將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以開放促合作,以創新謀發展,持續加強基礎前沿技術引進轉化,強化創新策源功能,爭當中國以色列創新合作領航者。從服務江蘇、長三角需求看,用世界眼光、國際標准高起點規劃建設“兩湖”創新區,建設長三角“生態創新區、最美湖灣城”。從產業本底看,打造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等高端創新平台,在智能裝備、動力電池、石墨烯、碳纖維等領域爭創國家級創新中心,在工業和能源互聯網“兩張網”領域,打造行業級標杆。

二是著力壯大高水平創新主體。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群,實施上市后備企業“雙百行動計劃”,發揮200多家隱形冠軍的產業優勢,著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市科技企業,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到8000家,上市企業突破150家,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達到50家。

三是著力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加快建設長三角青年創新創業港,配置國際社區、國際教育、國際醫院等資源。大力推進“青春留常”計劃,建設人才公寓10萬套、創客空間100萬平方米,實施青年人才“生活居住雙資助”政策,人才公寓3年免費入住,青年驛站3個月免租。對創新創業項目,我們實打實掏出真金白銀,最高給予1億元的重獎,讓常州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最向往的城市。

四是著力營造高效能創新生態。設立400億元科創資金,帶動各類社會資本形成2000億元創新投入。目前我們組建了100億元常州科創母基金和60億元天使母基金,簽約了一批重大基金合作項目,總規模超200億元,為科技創新注入金融活水,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

走好共富路建設幸福城

記者:實現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常州如何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陳金虎:今年以來,常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團結帶領全市上下應對復雜局面、破解發展難題、加快轉型跨越,高質量發展邁出穩健步伐,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領跑蘇南。聚焦“八個更”要求排查解決民生突出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居民醫保、新農合“兩保合一”和城鄉低保一體化,28.2萬平方米“大板房”異地置換房封頂,8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完工,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經驗全國推廣,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高標准推進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和城市長效綜合管理。榮獲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次獲得“長安杯”的設區市。

未來五年,我們將以保障改善民生為追求,打造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現代化常州,創造高品質幸福生活。重點是著眼促進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基本原則,加快塑造“常有善育”“常有優學”“常有健康”“常有頤養”“常有安居”“常有眾扶”等6張民生名片,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

統籌“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重點群體就業,五年新增城鎮就業50萬人以上、扶持創業6萬人,積極探索“調高”“擴中”“提低”分配機制,推動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萬元。

下大力氣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發展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務體系,完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和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線,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掉隊。

□ 本報記者 王曉映 蔡煒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