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揚州一家三代“小巷總理”70年接力“守心”

2021年12月30日15:07 | 來源:揚州日報-揚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江蘇揚州:一家三代“小巷總理”70年接力“守心”

“揚州城,巷子深,青磚路,黑漆門。在東關街小巷裡,前有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揚州第一個黨組織領導人曹起溍﹔后有踐行初心、不負人民的一家三代‘小巷總理’……”

12月26日,東關街“黨史書場”,揚州評話大師楊明坤的一段開場白,讓參加紅色研學活動的孩子和家長聽得入了神。

楊明坤所說的一家三代“小巷總理”,是揚州市廣陵區東關街道瓊花觀社區歷任負責人——謝學珠、李華、王靜,前兩者是母女,后兩者是婆媳。三代人扎根社區,七十年接續奮斗,把這個揚城成立最早的居委會打造成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其人居環境改造案例得到聯合國人居署推廣,今年“七一”前夕還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獎牌,演繹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時代傳奇。

李華(右一)和王靜(右二)在“銀發餐廳”廚房擇菜。新利 攝

守住心先要暖了胃

“大肉圓,呱呱叫!”冬日暖陽,透過古銀杏樹,在瓊花觀社區“銀發餐廳”前洒下斑駁光影。84歲的鄭樂安拎著飯盒,招呼老鄰居。

“老太爺,又打飯回家?食堂剛改造好,在這兒吃多逸當!”瓊花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靜搭腔。

“當年跟著謝大姐搖麻繩,才吃上飯、吃飽飯,老了還能吃好飯,這輩子就指著你們一家三代‘領飯票’了!”老人笑著講古。

1950年,揚州首個居委會在瓊花觀成立,21歲的謝學珠當選居委會主任。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瓊花觀貧困戶多,解決吃飯問題成了最要緊的事。

“謝大姐當年說,天大地大,吃飯最大。居民要是吃不飽,就是居委會工作沒做好。”鄭樂安回憶,為了讓大家吃上飯,謝學珠組織居民生產自救,“有的人家剝麻,有的人家搓繩,一條麻繩從巷頭搖到巷尾。”

后來,居委會又辦起玉雕、制鞋等十多個工業組,繼而成立市區第一家居辦福利企業,吸納了兩百多人就業,讓很多揭不開鍋的人家吃上大米飯,國家計委專門在瓊花觀開了經驗交流會。

“真正吃飽飯,還得說改革開放后,謝大姐帶著大伙兒建起瓊花服務一條街,小吃店、小旅館、縫紉店……比現在東關街都熱鬧。”老鄰居申雲插話。

一家家小店,催生了揚州最早一批個體戶,也讓越來越多的家庭飯桌上多了肉蛋。“2004年,謝大姐去世,多少人記得她的好哦!送行的人擠滿好幾條巷子。”申雲說。

獅子頭、白菜肉絲、青菜蛋湯……走進“銀發餐廳”,氤氳的菜香裡,老人們的笑容也多了幾分暖意。

進入新世紀,李華已接過母親的接力棒,社區的吃飯問題有了新變化。針對孤寡、空巢老人吃飯難,瓊花觀社區2013年開辦全市首家社區老年食堂,每天平均三百多位老人用餐,兩菜一湯,葷素搭配,午晚兩頓,每天八元,特困老人還免費。

“八年了,一頓沒落過!”鄭樂安笑呵呵地說,“要沒這食堂,我這孤老頭子哪能頓頓吃上熱乎飯?”

“從舌尖到心間,從美味到美好”,“銀發餐廳”牆上的標語,是王靜挂上去的。

“這碗飯天天在變,但暖心的味道卻70年沒變。”楊明坤動情地說,“嘴連著胃、胃連著心,先要暖了百姓的胃,才能守住居民的心啊!”

冬至日,李華給“大六子”送去薺菜圓子。 德龍 攝

以心換心方得民心

12月21日,冬至,揚州人叫“大冬”,作興吃圓子。

惠民醫院住院部,67歲的“大六子”吃著李華送來的薺菜圓子,笑得像個孩子。

“六子,看!長出來了。”李華摘下假發,笑指著嬰兒般卷曲的新頭發。

“你好了?”“大六子”撐著病床,要坐起來。

今年61歲的李華,1992年在母親動員下從國企調到社區,1999年成為瓊花觀社區第二任“小巷總理”,去年底退休,今年初查出乳腺癌,做了八次化療。

“‘大六子’其實一點不傻。誰對他好,心裡跟明鏡似的。”看著眼前一幕,護工楊玲感嘆。

在瓊花觀,“大六子”可是名人。他雖智力殘疾,卻愛做好事,常扛著掃把在巷子裡掃地。“小時候,媽媽常帶他回家,做了好吃的,有我們姐弟的,就有‘大六子’的。這些年來,我也沒讓他餓著凍著。”李華說,“大六子”喜歡人夸,“做了好事就找我‘匯報’。”

五年前的一天,“大六子”走丟了,李華趕緊報警並在朋友圈求助,上萬市民轉發。

“我們村發現一流浪老人,像‘大六子’,問他叫什麼也不說,嘴裡就念叨著‘李華’。”兩天后,看到網友轉發的尋人啟事,儀征大儀退休教師王永山打來電話。

李華攔下出租車直奔大儀。見到李華,“大六子”抱住她又哭又笑。

去年,“大六子”中風,出院后,李華找做生意的弟弟“拉贊助”,將他送到護理條件更好的康養中心。

“為啥‘大六子’忘了自己,卻能喊出你的名字?”記者問。

“母親常講,你把居民當家人,居民才把你當親人。”李華說,打記事起,她家就不是她們一家人的家,除了是居委會辦公房,還是孤兒所、養老院。“有兩位孤寡老人,就是在我家養老送終的。”

接任后,李華帶領社區一班人,圍繞居民需與盼,辦了陽光學堂、慈善超市、托老所等,創下十多項社區建設的揚州第一。2007年,瓊花觀社區還應邀登上聯合國人居署論壇,講述古城小巷人居環境改造故事。

2013年,瓊花觀社區在全市率先採取無候選人直接選舉,李華幾乎以全票連任。

“將心比心才能以心換心。你選擇以百姓心為心,老百姓才會選擇你。”楊明坤一字一頓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同心向黨,就像花瓣聚花心

“給您道別,回老家過年了。娃的名字叫於一澤,讓他一輩子記住社區的恩澤。”

發來信息的是東圈門租戶於曉強,他和妻子馬媛是寧夏人,在國慶路賣牛肉餅。

“社區永遠是你們的家。”王靜回復道。

今夏,疫情突襲揚州,城市按下“暫停鍵”。此時,35歲的王靜接手瓊花觀社區才半年。

“不去,我老婆眼看就要生了啊!”8月13日,於曉強被排查為密接者,必須集中隔離,這個西北漢子帶著哭腔,說什麼也不開門,大肚子的馬媛更是淚漣漣。

“你放心去,她少一根頭發,你找我算賬。”王靜堅定勸道。

沉默了數分鐘,門開了。

“你是社區書記,我信你。”於曉強一步三回頭,上了轉運救護車。

此后,王靜天天上門送肉菜,隔天燉一罐魚湯。8月23日,馬媛要生了,汽車進不了窄巷,王靜和網格員江凌雲蹬著三輪車送她到醫院。“在醫院推著擔架床一路奔,我把鞋都跑掉了。馬媛生了一個兒子,小江陪床,一直照顧到出院。”王靜回憶說。

守卡口、做核酸、送物資……哪裡都有難題,哪裡都要人手,可社區隻有七名工作人員,一天隻睡三個小時也忙不過來。

“我給你做后勤,你們安心抗疫。”關鍵時刻,李華帶著9歲的孫子來了。

“還有社會組織義工、居民網格員、‘黨建紅盟’黨員,共53名志願者加入我們。大家吃住在社區,整整40天。”王靜感慨道,正因為大家齊心協力,瓊花觀才創成“無疫社區”。

“剛結婚時,我是金鷹商場‘櫃姐’,收入比在社區高多了。”王靜說,禁不住婆婆一再動員,2013年她參加招錄考試,成為社區工作者。

李華退休后,街道黨委決定由王靜“接班”。

上任伊始,走街串巷,居民們都喊王靜“李華家媳婦”。疫情過后,好多居民看到她主動打招呼,喊“小靜書記”。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場戰“疫”,讓王靜對黨的群眾路線有了更深認識。

現在,瓊花觀社區不僅依托轄區單位,建有“黨建紅盟”,還打造了“社會組織之家”,已有46個組織進駐開展為民服務。這些社會組織有條件的都建立了黨支部。

“看,揚州瓊花漂亮吧?八片花瓣圍繞花心,又叫‘聚八仙’。”王靜說,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把基層黨組織培強育壯,使這個花心發揮出向心力,把社會力量緊緊凝聚起來,“讓‘八仙’服務居民各顯神通。”

楊明坤就是社區聚來的“八仙”之一。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瓊花觀社區將有關歷史遺跡串連起來,開通社區紅色研學線,選拔了一批“百姓名嘴”講黨史故事。

“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這一家三代‘小巷總理’正是用一件件民生小事,接力守住了居民的心啊!”楊明坤一拍醒木,結束了今年最后一場“黨史書場”。

記者 李繼業 周明濤 胡儉 劉賀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