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 江蘇企業“智改數轉”困局何解

2022年01月17日07:4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困局何解?

上個月,總部位於靖江的江蘇恆力制動器制造有限公司迎來喜訊:公司主導的鼓式制動器行業標准已成功制定發布。在公司黨支部書記黃俊看來,掌握行業話語權的背后,離不開公司“先人一步”、在數字化方面的大量投入。

黃俊介紹,企業在過程檢測等環節組成智能化和數字化生產線,生產過程得到很好控制,每個生產零件進行打標、數字檢測、記錄貯存,有很好的質量追溯性,並對每個產品的性能和實際工況情況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行業標准的制定,離不開這些測試數據。”

盡管如此,企業在“智改數轉”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比如,一些品類產品的智造化、數字化柔性生產還難以實現﹔再比如,投入大量資金的某類產品生命周期太短,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等。

企業“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已經成為制造業“智改數轉”過程中的突出難題。在江蘇制造發力“智改數轉”的當下,企業還有哪些“苦衷”,該如何破解這一“困局”?連日來,記者對省內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分類進行了調查。

企業“不願、不敢、不能”轉的原因何在?

所謂“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產業變革趨勢,不斷深化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激發數據要素創新驅動潛能,打造提升信息化時代生存和發展能力,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過程。

制造企業“智改數轉”已形成共識,但為何還會出現企業“不願、不敢、不能”轉的情況呢?

作為“智改數轉”服務商,江蘇東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為傳統企業轉型提供解決方案。在企業品牌主管鄒寶瑩看來,對企業來說,建立全員認同的數字化願景是實現“智改數轉”的基礎和關鍵。

“智能化、數字化意味著更精准、更透明、更規范,這對傳統企業來說是種深層次的變革,所有流程明晰且可追溯,這勢必會動到一些管理層或相關員工的利益。”鄒寶瑩坦言,在接洽企業時發現,部分企業員工對“轉型”有顧慮,未將目光放長遠。企業生產管理如果長期“漏洞百出”,最終影響的是企業競爭力,更易在市場沉浮中被淘汰出局。

除了企業“不願轉”,更多企業是“不會轉”——不少企業如同文章開頭的江蘇恆力制動器集團一樣,面臨過“前期資金投入大,效果不明確”的瓶頸,還有很多企業內部觀念難轉變、不統一﹔企業內轉型路徑不清晰﹔關聯企業對數字化認識不一致、難協調。

中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第三方企業,為制造企業提供轉型方案。公司總經理時宗勝發現,在賦能電動工具行業和線纜行業、助力企業“智改數轉”過程中,很多企業都遇到了轉型方向不明確、實施路徑不清晰、數字化轉型沒深度、庫存資金佔用嚴重等共性問題。

江蘇中聖集團產業眾多,業務模式各不相同,數字化轉型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我們的制造板塊是離散制造行業,制造過程標准化低,制造難度大,制造設備自動化程度低,項目過程控制特別艱難。”集團負責信息化的高管介紹,為此公司擬打造一套項目管理平台,實現數字化項目管控,來提升項目交期的准確率。

然而,在項目推動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項目管理覆蓋面太廣,涉及到經營、設計、工藝、採購、檢驗、制造等全業務環節,各基層業務部門對信息化認知層次差距較大,業務部門骨干人員較為繁忙,很難聚集起團隊,同時,項目涉及多部門職責的交叉,協調溝通困難。面對這樣的情況,集團啟動“一把手工程”,由董事長牽頭推動,項目才順利上線。

事實上,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轉”永逸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很多已經“轉起來”的企業也面臨著如何“繼續轉”“轉得好”的拷問。數字技術水平低、缺乏有效的最新技術方案,數字人才缺口大、成本高等,都成為“可持續轉型”的現實難題。

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馬從敏坦言,菲尼克斯在“智改數轉”過程中,也面臨過企業內部存在信息孤島現象、智能制造的透明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為此,公司從智能工廠整體規劃入手,消除因為頂層規劃不充分帶來后期運營的各種浪費。不過,“智改數轉”也面臨新的難題。

“‘智改數轉’強調IT(互聯網技術)、OT(操作技術)及DT(數據技術)的融合。”馬從敏指出,一方面IT、DT前沿技術及研究成果,須和企業的制造需求進行無縫對接、更好地結合和切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加強“政產學研金介用”的充分融合﹔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之根本依然是制造,強化基礎制造能力尤其是制造工藝水平的提升,為智能制造的當務之急。而眼下,企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僅掌握信息技術的人才已不能滿足數字化發展的需要,企業真正需要的是橫跨多領域、學習能力更強、綜合素質更高的復合型人才。

數據成為關鍵“卡點”。數據是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核心生產要素,然而,很多企業的數字治理能力尚待完善。

“數據打通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路線。”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負責人蔣超直言,如今數據流是企業生存的血脈,是企業構建數字經濟時代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打通企業各個環節留存數據,促進業務數據在企業各個環節的快速流動,以企業信息流引進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和技術流,需要做到三點:構建企業大數據中心,統籌規劃企業數據資源﹔根據業務數據流動需求,加快企業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構建企業數據開發利用統一支撐平台,以數據應用創新推動業務創新變革。

現實是,很多企業做不到這三點。這是因為面對實現智能制造創新化的要求,很多企業有自身軟肋,“比如盈利能力弱,需要精益管理來實現﹔產品附加值不高,需要創新,但企業暫時還沒有創新能力。”

分層次“智轉數改”,激活全產業鏈動能

步入徐工集團鏟運機械車間,仿佛置身於一片藍色的數據海洋。電子屏上“星星點點”,實時滾動各類動態訊息,材料採購、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用戶畫像……整個生產鏈的流動和互聯清晰可見。

“龍頭企業的改造,尤其需要決心和毅力。”徐工集團鏟運機械事業部智能制造經理徐輝感慨,對徐工這樣的“龐然大物”而言,數字化、智能化不是增加幾台機器臂,或錨定某個生產環節那麼簡單,必須是整體的、全過程式的“上雲”,它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改造的設備、環節和部門非常多,需要整體籌劃、持續投入。“轉型”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前,徐工推出基於大數據的質量效率提升項目,利用工業數據“尋找”生產中的短板,並給出針對性的改善建議,徐工設備的綜合效率提升68%,在直產人員減少5%的情況下,產能增加30%,單台能耗降低10%。

龍頭骨干企業體量大、牽涉多,“轉身”更難,更需要“掌舵人”的魄力和決心。“集團產業眾多,業務模式各不相同,數字化轉型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但當前公司業務迅速拓展,項目訂單產量快速飆升,亟待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破解人力、設備等局限。”江蘇中聖董事長郭宏新坦言,規模企業往往最先感受到市場趨勢,“智改數轉”對龍頭骨干企業來說已經是必選題。

“發揮好龍頭企業這個‘關鍵力量’,能示范引領、積極帶動全省一大批企業‘加速上雲’,涌進數字化大潮。”省工信廳綜合規劃處處長余雷表示,龍頭骨干企業的“沖鋒在前”,對那些不會轉、不敢轉的企業而言,起到鼓舞的作用,也提供了更多可參考、可借鑒的“智改數轉”路徑。

除了龍頭企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一大批中小企業既是產業鏈條“智改數轉”的難點,也可以依靠“智改數轉”化解制造業“成本高漲”“節能降耗”等難題,並“串聯”上下游,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一批中小企業已經蹚出了一條條可復制的路徑。

自我診斷、巧借東風,才能避免盲目推進。作為傳統的機械制造型企業,南京船配主要從事船用柴油機氣閥的研究、制造與服務,在傳統制造模式下,由於資源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低、質量不穩、生產成本高、產銷脫節,企業無法適應和滿足市場的需求。為此,公司引進德國“工業4.0”概念,建立了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通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來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和小批量定制。

“我們沒有生搬硬套,而是選擇從自身需求出發,對整個業務流進行了全面梳理,客觀評估信息化、數字化基礎能力及覆蓋面,包括網絡通訊基礎、已有的業務信息系統、產品工藝數字化、裝備自動化能力、數據採集交互能力等,並對照精益生產管理的短板,進一步明確企業的核心需求和數字化轉型方向。”南京船配總經理魯宏說。

同樣打造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數字模型和平台的還有江蘇大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對現有數字車間的產品種類、產能、工藝等關鍵參數進行深入研究,確定新的工藝流程,縮短了零部件的周轉時間,加快了生產節拍,同時成功降低能耗。企業負責人欣喜地對比了相關數據,在新的流程下,生產效率由之前12.9台/小時提高為17.5台/小時。針對生產中設備耗能建立數學模型,也從根本上解決設備耗能峰值問題,能源使用由建成前0.0186噸標煤/台降低為建成后0.0149噸標煤/台。

智能化、數字化不僅嵌入企業自身生產環節,還作為中小企業的“最強輔助”協助管理,精准判斷上下游市場形勢,為尋求“抱團”發展創造機遇。“去年,我們上線了智能管理系統,不僅提高了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更將行業上下游業務連接起來,有效提高了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分析能力。”蔣超感慨說,數字技術不僅為企業自身的戰略和業務賦能,還將上下游企業“連入”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產銷供融通協同發展。

從龍頭企業到中小企業,一個個案例說明,要打通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實現制造產業鏈整體快速發展,僅僅依靠企業零散努力還遠遠不夠,迫切需要全產業鏈“智改數轉”創新升級。隻有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數字化,才能實現行業巨量的、穩定的供給。

“以需求為牽引,以產業鏈為紐帶,江蘇將加快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隊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增強數字化轉型支撐。”余雷表示,接下來,我省將重點遴選和儲備數字化優秀解決方案,加快推動江蘇制造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單位智能制造建設進程,到2024年底,建成重點產業鏈協作平台10個,構建協同創新的生態圈。

江蘇智造再“加速”,扶持企業再“加碼”

放眼未來,很多企業既有期待也有擔憂。鄒寶瑩提到,企業上“雲”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這一成本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幾百萬元不等,但卻很難立竿見影地“變現”,很多企業由於擔心承擔風險,或急於得到成果,可能半途而廢。

“當前傳統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利潤率並不高,會更加關注投資回報。”黃俊期待,江蘇能建立“智改數轉”顧問團、專家組,為制造企業轉型改造給予專業指導,提供詳細的轉型規劃以及有效的保障措施,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智改數轉”的風險,提升轉型效率。

面對企業的主觀顧慮和技術落地等現實難題,我省已經在加速“破局”——

去年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吹響了加速“智改數轉”的號角,並明確提出了以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為著力點,實施龍頭企業、中小企業“智改數轉”等10大工程。

未來如何推進工業互聯網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1月13日,2022年江蘇省工業互聯網區縣行第一站就在張家港站啟動了,省工信廳副廳長池宇在會上表示,我省將在全面加快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數字化技術與服務供給、加快培育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生態方面持續發力。

一系列新政策、新機制,成為打消企業顧慮、撬動企業“破局”的杠杆。

去年以來,全省金融業一方面聚焦重大項目、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挖企業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持續對接“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通金融堵點。

“我們為企業提供‘一戶一策’綜合金融服務,累計制定500多個服務方案,重點支持了雙良、亨通等一大批優秀傳統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江蘇銀行相關負責人說。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瞄准全省50條重點產業鏈,試點推出供應鏈產品“雲鏈保理”業務,為企業“再發展”提供融資便利。蘇州仕淨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拿到一億多元的貸款,順利提升了資金周轉率,在引進數字化流水線、建立企業“數據中心”等方面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江蘇銀保監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制造業全口徑融資余額超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3200億元,增幅11.22%。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為“江蘇智造”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兩化融合體系是數字化轉型的最好抓手。”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証公司南京分公司業務總監王慶余說。為了讓數字化轉型有“標”可循,盡管我省兩化融合發展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但還要進一步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輻射更多制造企業。

放眼全省各地,為企業上“雲”賦能提速,不少園區已自發拓展業務內容,為企業“破局前行”助一臂之力。

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推出“智改數轉研修課程”,“希望用數字化的手段重塑傳統經濟中的瓶頸環節,提升企業發展韌性。”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杜豐說。常州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萬水表示,將聯合常州市企業信息化協會,邀請各高校信息化領域專家,對有意向申報星級上雲的企業,上門進行1對1輔導並出具診斷報告,繼續根據不同層次企業實際需求提供“轉型”幫助。

專家提醒,在江蘇智造再“加速”、扶持政策再“加碼”的過程中,“關鍵因素”依舊是企業的能動性,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戰略,必須不斷地進行文化和技術調整,才能取得持久的成功,這種調整不一定是革命性或顛覆性的,要警惕企業形成新的“路徑依賴”。

這樣的道理,企業同樣明白。“我們的目標是在市場要求我們做出改變之前先主動適應變化,因為市場遲早會要求因勢而變。”蔣超說,面對漸進式、增量式和迭代式的調整和進步,他們已經准備好了。

□ 本報記者 付奇 王夢然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