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江蘇中小學生元氣滿滿跨入新學期 感受教育新氣象

2022年02月15日07:43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回歸生活和自然,感受教育新氣象

2月14日,江蘇省中小學迎來開學日。告別了“雙減”后的第一個寒假,孩子們踏著輕快的腳步,元氣滿滿地踏入校園。“這個寒假,真的變了!”記者採訪中發現,家長、老師們都親身感受到“雙減”帶來的新氣象,孩子們也迫不及待和小伙伴分享假期裡的喜悅。

校園裡喜氣洋洋的虎年元素,憨態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都是孩子們寒假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讓學生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在實踐中成長,既是這個寒假的有益探索,也是新學期繼續推進“雙減”政策的不變課題。

生活元素豐富,開學典禮“變身”實踐成果展

在各校的開學典禮上,新年元素和冬奧元素拉滿了歡快氣氛。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開學典禮上,多名少先隊員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冬奧會漫談》節目,“是誰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為中國奪得金牌?”“大家最難忘的冬奧瞬間是什麼?”一個個問題都激蕩起台上台下的熱烈反響。三(7)班的40余名同學手持彩色燈籠、紅色中國結,用“舞獅”、快板、燈謎展示了元宵節的魅力。

南師附小副校長姚梅說,在假期裡,孩子們幾乎都關注了冬奧會開幕式和各項賽事,也學習了中國年俗,當他們回到校園,第一時間展示他們在假期的所思所學,體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冬奧會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將會在他們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菌菇盲盒”的寒假作業香不香?在南師附中新城小學南校區的開學典禮上,一個特別的家庭研學親子活動以舞台劇的形式呈現匯報。寒假前,學校給同學們發放了“菌菇盲盒”,要求大家培育菌菇,並親手制作菌菇大餐。一(7)班王以宸抽中的是鳳尾菇,從菌菇包澆水、發芽、結果,再到端上餐桌成為一道“鳳尾菇雞湯”——兩周時間裡王以宸用照片記錄了鳳尾菇培育的全過程。

“我兒子可積極了,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菌菇包長啥樣了。”王以宸的媽媽笑著告訴記者,“在培育菌菇的這兩個星期裡,孩子意外發現了平時很難了解的知識,比如適宜生長的溫度是25℃-30℃,孩子就是在自己種植的過程中發現並總結的。”

“百步少年有計劃,家務勞動齊打卡,勤勞少年有擔當……”在拉薩路小學開學典禮上,兩位同學以歌謠的方式記錄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記者在現場發現,不少孩子的手上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寒假計劃表。拉小五年級學生回暢表示,家鄉在東北的她,今年過年特地體驗了抽冰尜的家鄉傳統冬季活動,非常有趣,“每天打卡完成寒假生活規劃,我覺得既快樂又充實,感受到堅持的力量。”

特殊作業怎麼改?教師實時在線多樣化評價

過去開學都是收交作業之時。記者發現,今年學生們上交的各項作業,不僅經過老師精心設計,評價方式也與傳統不同。

開學第一天,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初一學生孫芝洲提交了她的“寒假自主學本”。有別於傳統的寒假作業,這本藍色的小冊子是由各學科老師合作設計的“限量版”。金中河西分校初一語文老師韋亞芹介紹,遵循有生活、有實踐、有創新的設計原則,她給學生的寒假作業,是每日關注國內外熱點資訊和新聞人物,觀看《中國詩詞大會》,行走南京街巷,以制作短視頻、做調查報告、寫美文等形式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

“老師批改作業,也不同於過去單一的書面形式,多樣化且更有互動性。”韋亞芹說,假期裡她就與學生及時開啟了線上交流,“雖然工作量是增加了,但從細節中感受到學生的變化,很有成就感。”韋亞芹老師說,新學期學校還將繼續創新設計教學內容,用創新濃縮的作業,為書包減重量,為孩子加未來。孫芝洲交出的寒假作業,有綠植的觀察,有視頻的剪映,個性十足。孫芝洲的媽媽告訴記者,“這次春節,孩子拜訪親戚朋友時大方多了,聊起新聞熱點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手畫校園地圖,自制窗花、時鐘……南師附小四(5)班解青禾為記者介紹了自己的一份寒假作業,“我剪的窗花是一條立體的裙子,跟我們數學課裡剛學的平移、旋轉、軸對稱有不少關系呢!”南師附小課程研究中心老師張月告訴記者,包括實踐、探究、閱讀、勞動、鍛煉等多方面的作業,同學們在假期已經陸續傳遞到了學校“微校+”平台上,不僅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互動,老師還實時給予點評加精,把它推送給全校師生進行展示。

“看這居然有一個‘冰立方’!”“這個‘冰墩墩’是怎麼織出來的啊!太可愛了!”2月14日一早,琅琊路小學的小學生們剛進校門,就被走廊上“冬奧小主人,一起向未來”的寒假個性化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展吸引住了腳步。海報、手抄報、圖畫、手工作品……同學們發揮想象力,做出了各類創意十足的作品。琅琊路小學一(6)班班主任顧莉華告訴記者,活動分為親近冬奧、解碼冬奧、助力冬奧、代言冬奧四個部分,適用於各個年級,老師也需要對這些作品分類評價,比如低年級學生有的做了冬奧小卡片,有的學唱了冬奧歌曲,有的還自制“冰墩墩”“雪容融”,“無論哪種形式,著眼的都是學生成長,以及如何鞏固運用上學期學習到的各學科知識,這也是學校用更寬廣的視角,培養孩子學習素養的一種嘗試。”

“雙減”步履不停,“家校社”攜手向未來

幸福的童年,將鋪就孩子一生的底色。孩子剛經歷的多彩寒假也為新學期注入了信心和期待。

“這個寒假,太多美好、幸福與感動鐫刻在我的腦海深處。”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學四(1)班孫語蔓說,他用畫筆記錄了老家的新農村景象,冬奧會傳統與現代的水乳交融,女足勇奪亞洲杯冠軍的精彩時刻,“又是一年春來到,我們要一起加油!”

家長見証了孩子們的點滴成長。“以往的寒假孩子多半就在補課、寫作業中度過了,這次變化還是很明顯的。”琅琊路小學四(4)班張鑫澤的父親說,孩子假期主動做了一些家務,對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也更加有條理。由於課業壓力變小,寒假期間孩子還參與了江蘇少年警校的冬訓活動,一周的封閉訓練回來這個小小男子漢的紀律性、意志力和執行力都有了變化,“感覺他突然之間就長大了。” 張先生說,他也希望孩子課余時間騰出之后,社會能為孩子提供更多選擇,比如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要是能多開放一些少兒空間,組織少兒研究項目,體育館多開展少兒體育項目,讓孩子在課余時間能有更多去處。

站在新學期新起點,鞏固“雙減”成效,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持續加強協同合作。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學校長姜樹華說,新學期,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學將繼續延續寒假作業設計精神,開發延時服務課程包,精心設計好素養拓展和學業輔導課程。周末,學校將持續設計好“六善周末作業單”,對學業作業實行分層布置,不同學生選做,各科設計實踐性、探究性、研學性作業,提升學生素養。“家校共育是‘雙減’政策落地后的未來教育樣態,不僅僅是寒假,未來在‘教育+養育’合力作用下,各方攜手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拉小開學當天,二年級學生馬一銘的父親馬騰光主動申請開學日護學崗志願者工作,他表示,這個寒假中,孩子的自主動手能力得到了增強,家校共育平台給了家長很多指導,能夠很科學地引導孩子,陪伴孩子成長。“‘家長成長學院’是我們學校的一大特色,我們所開設的家校共育欄目,會定期推出雲課程服務,針對家校共育中的熱門話題與家長一起進行探討。”拉薩路小學鄭姝介紹,“此次寒假的生活打卡,正是經由老師、家長和孩子三方共同設計的,學校希望通過老師的雲指導和家長的督促,幫助孩子們規劃自己的生活,今年我們將繼續延續勞動打卡的活動,進一步邀請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殷飛提到,在寒假當中,特殊的寒假作業幫助家長更新了教育觀念,家長和孩子都有減負后的“獲得感”。

減負不僅僅是教育界內部的事情,隻有學校主導,家庭社會協同方能取得良好效果。社會文化場館,要為未成年人提供這樣的多種場館和活動選擇,社區也應為轄區裡的學校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支撐,讓家長帶領孩子參加相應的活動,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平台和機會,共同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鏈 接

聽中小學校長分享 新學期“關鍵詞”

關鍵詞一:成為更有價值的自己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又一個忙碌而充實的新學期伴隨著萬象更新、生機勃發的新年到來了。”在南京外國語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長鄒正寄語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少年,同學們也應當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展現出沉著自信、挑戰自我、友善包容的精神面貌,努力成為更有價值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關鍵詞二:“簡單、熱愛、開始”, 成為更加蓬勃的生命體

2月14日,在南京市第一中學的春季開學典禮上,朱焱校長送給同學們三個關鍵詞“簡單、熱愛、開始”,勉勵同學們成為“更加蓬勃的生命體”。他說:“拋卻生命中的負重,直面人生當下的主題,熱愛生活和學習、熱愛同學和老師,行動起來,恆久堅持。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是充實和飽滿的,但也意味著艱辛、困難。我們可能經常處於一種壓力與挑戰中,甚至有時還將面臨失落或失敗。成為更積極蓬勃的生命體,意味著我們要理解自我,理解學習和生活本來的樣子,並堅定不移地熱愛這一切,鍛造一個精神明亮的自己。”

關鍵詞三:愛上勝任力,一起向未來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有六種‘力’非常重要,這也是‘勝任力’的體現。”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校長戚韻東介紹說,第一個是自決力,即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第二個是溝通力,能夠有效和同學們老師們進行溝通﹔第三個是規劃力,自己的生活,能夠自己來規劃、自己做主﹔第四個是執行力,能夠計劃加以落實﹔第五個是反思力,做完事情以后要能反思自己到底做得怎麼樣﹔第六個是躍遷力,就是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的情境當中去。

□ 本報記者 張琳 楊頻萍 葛靈丹 蔣明睿 謝詩涵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