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灌雲:文明祭掃成主流 生態安葬樹新風

“雙節型”公益生態葬、“雲祭”“代祭”悄悄流行

2022年04月03日19:1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志願者引導群眾“鮮花換紙錢”。灌雲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位阿姨,請您留下火燭、紙錢等祭品,換上我們為您免費提供的鮮花。”4月1日,江蘇省灌雲縣金雞嶺公墓管理處,兩位身著“灌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紅馬甲的志願者正在用鮮花換紙錢,勸導前來掃墓祭祀的市民文明祭祀。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在這個本該慎終追遠,寄托哀思的日子,受突發新冠疫情的影響,灌雲縣對“萬語千言付紙錢”的“現場祭掃”按下“暫停鍵”。

今年清明節期間,金雞嶺公墓實行限制性開放,不組織家族(庭)聚集性、規模性祭掃,禁止組織公祭、共祭等群體性活動﹔在嚴格落實必須佩戴口罩、必須測量體溫,核酸檢測、疫苗接種情況、行程碼、健康碼“兩必須四必查”前提下,實行預約、錯峰祭掃,倡導居家“網絡祭掃”。該管理處負責人說,隨著文明創建活動的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推進,文明祭祀、環保祭祀、節儉祭祀、安全祭祀正逐漸成為新風尚。“考慮到今年疫情因素,很多逝者的外地親屬不能現場祭奠故人,公墓還通過微信、抖音等平台提供‘雲祭’‘代祭’等個性化服務,讓逝者親屬感到很暖心。”

日前,家住外地的灌雲縣伊山鎮居民徐某某因病去世,在考慮安葬方式時,一家人一致選擇了在金雞嶺公墓公益性骨灰堂——仙鶴堂安葬。其家人說,這種安葬方式除了可節約用地外,還可大大節省后人經濟開支。除了仙鶴堂安葬,日前,灌雲縣民政部門推出的讓逝者“雙節式”回歸的做法還有樹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

在世俗觀念和行業壟斷的影響下,現實生活中“死不起”“與活人爭地”等殯葬亂象相當普遍地存在。資料顯示,灌雲縣1984年到1994年先后開展過四次大規模平墳還田活動。隨后,因為城市發展和園區建設需要,又相繼實施局部的遷墳還田,但“亂埋亂葬”現象屢禁不止,不少喪戶認為把親人葬在自己的承包田內方便,且能節省巨額的墓地費用。2014年,灌雲縣試行公益性骨灰堂做法,當時就有307名逝者骨灰存放。

金雞嶺公墓是灌雲縣目前最大的公共墓地,建成於1989年,佔地170多畝。經過30年的使用,公墓已建成的墓穴已基本售罄。公墓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以購買一個佔地1平方米的傳統式墓地為例,喪戶除了需一次性繳納數萬元的墓葬費用外,每年還需繳納1%的管理費。而仙鶴堂僅佔地240平方米,設計可擺放2600個骨灰盒,每個“屜式”墓位佔地不足0.1平方米,每年僅需繳納80元管理費。除了公益性骨灰堂外,灌雲縣同時推出的公益性生態葬模式還有樹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近年來,隨著各地殯葬改革力度的加大,“魂系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后人”的環保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可,灌雲縣公益性生態葬做法正是因應這一趨勢的結果。

灌雲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在此基礎上,向全縣各鎮街全面推廣。對在公益性安息堂存放骨灰的喪戶還將給予政策性獎免,對不保留骨灰安葬的將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以期從根本上改變土葬習俗。“用既不浪費又庄重的方式,悼念先人,追思親情。這樣的方式有很多,隻需稍加思考,就能為親人設計出一個既深情又個性化的葬禮,公益性生態葬無疑為喪葬移風易俗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夏興儉 張勝)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