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台12條措施:減包袱加服務 助市場主體渡難關
疫情之下,穩定經濟必須穩住市場主體。日前,省市場監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並解讀《關於應對疫情進一步助企紓困穩企強鏈的若干措施》。聚焦市場主體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若干措施》共提出12條舉措助企業渡難關。我省市場監管部門打出減輕企業負擔、加強企業服務、乘出企業活力的“組合拳”,為市場主體送去“及時雨”。
做“減法”,為企業減負擔
至2月末,全省市場主體總數達1359.7萬戶。12條措施圍繞一個“減”字,努力為超千萬市場主體當前運轉“卸包袱”,為長遠發展“添底氣”。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陳琪宏介紹,《若干措施》全面對照“蘇政40條”“蘇政辦22條”中有關市場監管部門的任務要求,主動延伸拓展,在減免市場監管領域涉企收費、輕微違法免罰輕罰等方面推出更大力度的幫扶措施。
在減免涉企收費方面,不僅按現行標准的80%收取藥品再注冊費、醫療器械產品變更注冊和延續注冊費,減半收取餐飲住宿業的電梯、鍋爐、壓力容器定期檢驗和監督檢驗費用,還進一步免征醫院電梯、鍋爐、壓力容器定期檢驗和監督檢驗費用。在輕微違法免罰輕罰方面,在落實全省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和從輕減輕處罰規定基礎上,擴大適用范圍。比如,將不予處罰的違法行為由43種擴充為55種﹔針對不宜列入不予處罰清單、但在某些情況下應當依法減輕處罰的違法行為,增列輕罰清單,將21種違法行為列入減輕處罰范疇。
“部分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並非主觀故意,而是偶發性的輕微違法,也有的是因為新成立的市場主體合規意識較弱,這些企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一旦受到行政處罰,可能帶來長期負面影響。”省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鞠漢芳介紹,今年一季度,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對市場主體不予處罰和減輕處罰案件達到4409件,減免罰款金額4.38億元。
做“加法”,服務企業再加碼
疫情下,線上辦理成為重要渠道。“此次出台有關登記注冊方面的措施,就是為了適應形勢變化,通過實施智慧登記,提高網辦水平,全力打造線上登記‘高速公路’。”省市場監管局登記指導處處長陳幸忠介紹,《若干措施》提出,在加快實施智慧化審批登記方面,實現企業開辦線上辦理1個環節、最快0.5個工作日辦結。
聚焦企業在疫情下辦証難、辦証慢的痛點,《若干措施》立足做“加法”,全面提升網上辦理服務水平——
“加”場景,重點優化變更登記網辦,針對變更登記的復雜情況進行多場景設計﹔針對企業遷移情況,開設企業跨區域遷移網上辦理通道。“加”范圍,原來“一網通辦”僅限於內資企業,經過升級改造的2.0版全面上線,提高了外資登記服務水平。“加”服務,深化政銀合作優化銀行開戶服務,通過與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合作,推動省內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網點接入“全鏈通”系統。“加”制度,自3月份歇業登記制度實施以來,僅一個月就為73家市場主體辦理歇業登記,降低了市場主體維護成本。
“我局緊緊圍繞市場主體需求,用好用足市場監管‘工具箱’,從藥械審評審批、知識產權運用、質量技術服務等方面,提出一攬子政策措施,用服務做加法,將助企紓困政策落到實處。”陳琪宏表示,將在藥械審評審批方面,優化第二類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流程、縮短時限。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貸支持,在南京、無錫、蘇州等地開展知識產權証券化試點。在質量技術服務方面,推廣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年底前全省要建設50個服務平台。
做“乘法”,乘出活力和動力
《若干措施》的一大亮點是,在目標定位上做到遠近結合,既通過短平快的政策助企紓困,也為促進市場主體和產業鏈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力求做到助企紓困與穩企強鏈有機結合,帶來市場主體活力、動力的幾何級增長。
《若干措施》提出,對因疫情影響,許可証有效期屆滿無法按期換証的可以延長期限、簡化換証手續﹔對疫情期間生產、經營疫情防控相關物資企業申請移出經營異常名錄的,予以簡化流程、盡快移出,對因疫情影響暫時失聯的企業,暫不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標准、計量、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的不斷提高和完善,有助於企業提高產品、生產經營質量。省市場監管局認可處處長潘閔介紹,將加強重點產業鏈標准技術保障,加大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標准供給力度,新建5-10個技術標准創新基地,在新能源動力電池、區塊鏈等領域新成立一批省級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為我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提供標准技術保障。
如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裡”?省市場監管局辦公室主任蔣晶表示,將系統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涉及其他部門的,將加強橫向聯系形成合力﹔涉及市局和處室的,將上下聯動,建立省、市、縣、鄉四級市場監管部門領導聯系點制度,幫助市場主體解決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