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陪診熱度漸漲 離專業化還有多遠

“由於外地病患不易出行,代問診和代買藥客戶明顯增加,請提前預約。”近期,南京多位陪診師貼出了以上告示。
相比幾年前的不為人所知,陪診師已經逐漸走入公眾視野。他們穿梭於南京各大三甲醫院陪伴客戶看病,既為老人提供一次“氣定神閑”的就醫體驗,也是孤獨患者的就醫幫手。記者了解到,最近陪診師更是成為外地病患眼中的香餑餑,不少人委托他們問診買藥,接單量激增。
陪診師的熱度急速躥升,自由職業者、互聯網平台、養老機構等蜂擁入場。行業迅猛擴容之際,業內人士也在呼吁:新職業亟須更專業化和更規范化。
陪診師突成香餑餑
這段時間,南京的陪診師有些忙。昨日上午,記者聯系上於婷(化名)時,她正在南京一家大型醫院,幫一位外地的客戶拿藥。她嫻熟穿梭於醫院的各個樓層,告訴醫生指定的藥名,不到1個小時,就拿到了藥,並且當日郵寄了出去。
就在前幾天,一位異地的寶媽也找上了她,孩子一直挂南京某醫院的內分泌科門診,每兩個月要復查一次,目前沒辦法趕到南京,委托她找醫生問診。於婷挂上了這位專家的號,將孩子的情況復述給醫生,全程用手機錄下醫生的診斷,發給這位寶媽。
於婷在這一行干了近一年時間,她告訴記者,陪診師的服務內容包括診前提醒、就診陪護、預約檢查、輸液陪伴、取送檢查、代辦入院手續、拿病歷、取藥等。受疫情影響,最近一兩個月外地病患沒辦法到南京,有代問診和代買藥需求的客戶明顯增加。
不僅僅是業務激增,於婷明顯感覺到,這半年來進入陪診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之前在網絡平台搜索‘南京陪診師’,出現的信息是個位數,現在能冒出大幾十條。”
記者也發現,這些入門不久的南京陪診師,有的是導游、酒店博主、在線教育行業從業人員轉行,有的沖著職業吸引力而來。比如,某陪診師介紹,“自小體質不好,經常跑醫院,熟悉南京各大醫院,立志成為陪診師。”
除了個人陪診師,南京部分養老機構也打出了“護士陪同就醫”廣告。此外,提供陪診服務的機構平台陸續出現。不久前,有留學背景的陳家誠也成立了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主打的服務項目就是陪診,“人口老齡化以及市民對陪診業務的需求,讓行業大有前景。”
想賺快錢幾無可能
據了解,陪診服務的目標顧客包括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獨自在城市打拼的單身青年、帶娃就醫分身乏術的寶媽、異地就醫的急重症患者等。
於婷直言,現在陪診師火了,但更多是火在網絡上,很多平台宣稱“陪診師月入上萬”實則借機賣課,這個行業要想賺快錢幾無可能。
就南京市場而言,陪診師的服務費用為半天(4小時)170元-290元,全天(8小時)300元-500元。如按小時計算,費用為45元-50元。最近熱門的代問診、代買藥服務,一般每次費用80元左右。
“就算一個月天天都有客戶,服務費也就1萬出頭,事實上陪診的需求並不穩定。”於婷透露,去年自己剛入行時,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職業的存在。她曾經在三甲醫院門口發放傳單和名片,效果一般。隨后,於婷在社交平台上持續輸出陪診師相關內容后,才慢慢開始有接單,但去年末月收入也不過三四千元。所以,很多個人陪診師都是兼職。
陳家誠同樣告訴記者,有朋友在成都做陪診平台,10個人的團隊一個月利潤七八萬左右,並不算高。
讓業內人士擔心的是,疫情讓陪診師出圈,目前業務量有明顯好轉,但是否有持續性存疑。
據介紹,雖然陪診師被指“陪人看病的人”,但全程陪伴的單量並不多,主要還是以跑腿為主。今年3月份,於婷曾陪同來自江蘇徐州的一對老年夫妻看病,在醫院叔叔、阿姨們隻需坐下休息,其他都由她跑上跑下,並且幫叔叔預約了眼部復查時間。
臨走時,叔叔阿姨表示相當滿意,但他們仍然婉拒了復查陪診服務。究其原因,老人們怕花錢,認為陪診師帶著跑了一圈,加上醫院導購員、志願者,復查應該能應對。
為陪診“把脈開方”
事實上,陪診師並非大家想象中的門檻低。首先,陪診師必須熟悉醫院的就診流程,了解必要的醫療陪護專業知識。
其次,絕大多數患者去看病時,狀態和心情並不好,陪診師必須有技巧地疏導客戶的情緒和心理。比如,陪診時多數老年人樂意與陪診師多聊,而一些年輕人喜歡獨處,陪診師反而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恰到好處地將溫情傳遞過去。
人文關懷、極致細節,這從一些專業陪診師的裝備可窺一斑。筆記本和筆,記錄客戶的需求以及注意事項﹔溫度計,方便客戶隨時測量體溫﹔折疊椅,醫院過於擁擠時供老年人使用﹔巧克力、小面包、礦泉水,方便客戶空腹檢查后及時補充營養。
最后,在職業仍顯“小眾”的背景下,陪診師如何攬客引流也是“痛點”。
陳家誠透露,從前期調研來看,如果有專業的陪同就醫服務,包括有醫學知識的專業陪診員、合理的價格、足夠的信任機制、人文關懷,有近七成用戶願意選擇陪診師。陪診行業處於發展初期,雖然近期各地也出現了一些陪診機構和個人,但絕大多數是剛剛入行,並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穩定可靠的增長途徑,並不具備相應的競爭力。
記者採訪的多位市民也表示,隨著醫院越建越大、科室越分越細、各種設備越來越“無人化”,花錢請陪診師可省心省力。但是,陪診師畢竟是個新興行業,大家擔心遇到騙子、花費是不是物有所值、醫療隱私有沒有可能泄露、陪診中突發意外責任如何厘清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因此,市場各方呼吁有關部門能盡快制定行業標准,在准入門檻、服務培訓、服務流程、爭議解決等方面予以規范。包括推行業務技能培訓,嚴格審核現有陪診機構營業資質,充分尊重並保護病患者的醫療隱私等。
與此同時,陪診職業還可以進一步拓寬服務邊界,聚焦精細服務、專業服務。記者發現,一些陪診師就宣稱“南京哪家醫院的哪個科室比較強,哪個醫生擅長什麼疾病的診治,都可以先咨詢我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陪診服務,同時幫助患者解決診前病情咨詢、診中陪診,診后隨訪、病歷管理等。
陳家誠也稱,陪診並非最終目的,落腳點還是落到更多關愛老年人的舉措上,通過打造品牌影響力,謀劃老年人營養品、家庭醫生、綠色就醫通道以及養老社區等增值項目。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江芬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