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萬裡長江第一隧”,南通“好通”將迎來新注腳

海太過江通道地方配套工程施工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主體工程有望年內開建,隧道總工期約6年。初夏時節,隨著海太過江通道地方配套工程在江蘇南通破土,預示著這座“萬裡長江第一隧”正在從規劃裡走向現實。
一頭連著南通海門區,一頭通向蘇州太倉市,海太過江通道全長約39.2公裡,其中過江隧道長約11.2公裡,為水下盾構隧道國內距離最長、斷面最大。這是南通市第五條過江通道,也是當地第一座以隧道形式穿越長江且公鐵兩用的過江通道。
南通向南跨江融合,融入蘇南對接上海,是這座城市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夙願。“它將是通州灣海港、南通新機場南北向的集疏運通道,可以有效完善城市和大區域路網布局,彌補滬蘇通鐵路偏西對南通發展重心向海拓展、向南融合的不利因素,推動上海、蘇州、南通跨江融合更加緊密。”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這樣認為。
“難通”變“好通”
濱江臨海的南通,歷史上一度處於全國交通版圖的神經“末梢”,沒少被人調侃成“難通”。也為此,南通人在上世紀心裡深埋著一個“跨江”的夢想。
南通市民張海燕曾經從事客運貨運20余年,在其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要想過江到蘇州,隻有靠通沙汽渡。“通沙汽渡每天通行時間從早上6點到晚上8點,遇上惡劣天氣就停運,常常不得不在江邊旅館住一晚。”張海燕告訴記者,1993年以后有了通常汽渡,可以24小時過江,但每次去蘇州或上海依然要耗費大量時間,“去蘇州要3個多小時,去上海時間更長,僅在汽渡上就要四五十分鐘”。
一橋飛架,南北通途。進入新世紀后,南通跨江交通捷報頻傳。2008年,當地第一條過江通道蘇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時隔3年,連接上海崇明島與南通啟東的崇啟大橋開通。這兩座大橋的通行,讓南通與蘇州、上海的融合得以實現,一批長三角優質企業紛紛落戶南通各地。
時間來到2020年7月1日,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南通鐵路過江的問題也解決了。不僅如此,國家發改委當年公布的《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顯示,南通5條過江通道項目得到規劃支持,未來將形成“八龍過江”的格局。
目前,南通市正在推進的過江通道中,張靖皋長江大橋首批施工圖已獲批,主體施工在即﹔海太過江通道南通側配套工程開工,省市縣正在並聯推進主體開工前的籌備工作﹔蘇通第二過江通道、通滬通道、崇海通道也在推進前期工作。
在去年南通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建設暢聯全國通達世界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擺在了南通未來建設“一樞紐五城市”的突出位置。“南通以更高水平融入蘇南、對接上海、融入長三角,其中首要的一環就是要打通南通向南的大動脈。”在南通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周建飛看來,未來5到10年間,南通將迎來過江通道建設的高峰期,長江將同時出現多條“飛龍”和“潛龍”待發的身影,實現“八龍過江”的壯麗景觀指日可待。
這將是南通交通格局質的飛躍。南通市長吳新明說:“天塹變通途、南通‘好通’的格局加快形成,為南通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一江兩岸雙向奔赴
“交通格局大變遷可以帶來資源要素大貫通。”成長春說,南通的大發展受益於既往三座長江大橋,新的發展又對跨江交通產生新的更大需求。
以蘇通大橋為例,其設計流量為日均6萬輛,目前日常在9萬輛左右,節假日可達13萬輛,已經處於超飽和狀態。海太過江通道位於蘇通大橋下游約8公裡處,未來可以有效分流蘇通大橋的交通壓力,同時解決了全天候通行的問題。南通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曹曉見則透露,海太過江通道曾是蘇通大橋等過江通道的備選之地,當時受制於江面較寬、水下施工技術難度高等因素而落選。
“在長江岸線資源這麼寶貴的情況下,在經濟發展相對熱點的地區,海門能夠把這個用於修建過江通道的廊道資源保護得很好是難能可貴的。”曹曉見說,海太過江通道可謂南通長江沿線的“鑽石”段,正是有了地方對廊道資源的珍惜、保護,才有了當前建造海太過江通道的可能性。
一隧連兩市,江南的蘇州同樣熱心推動,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蘇州市副市長施嘉泓表示,海太過江通道是南通、蘇州兩地重要民生工程,項目的建設對搶抓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提升區域跨江連通能力和滬蘇通融合協調發展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蘇州一定與南通緊密配合全力保障,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及時安排資金到位,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難點問題,保証按期順利開工建設。”他說。
與南通變“好通”正相關的是這座城市經濟的發展。2020年,南通GDP邁入“萬億俱樂部”,成為繼蘇州、南京和無錫之后的江蘇第四城。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該市乘勢而上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26.9億元,比上年增長8.9%。“十年間,南通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個千億級台階。我們力爭五年后,全市經濟總量、市場主體數量全省佔比均突破10%。”南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陸衛東說。
“一江兩岸,江南江北再次牽手聯動。”曹曉見分析,海太過江通道不僅可以化解現有交通的重大堵點問題,還承載著重塑經濟地理版圖的重要功能,對加速跨江融合的進程,加大與蘇州、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交流合作,促進物資、資本、人才等資源要素的流動,推進國際國內雙循環都大有裨益。
“海太過江通道給海門帶來的將是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轉變,‘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大都市衛星城將在海門加速變成現實。”春江水暖,近者先知。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難掩激動:未來從海門過江隻需10分鐘,半小時就可抵達上海市中心,海門也將成為長江以北接受上海、蘇南輻射帶動的“最前沿”。
多年前,蘇州亨通集團在海門設立了亨通電子線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錢子明表示,海太過江通道開通后,到蘇州和上海的時空距離將再次縮短,無論是物流還是人才的匯聚,對他們企業來說都將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海太過江通道,讓南通“好通”有了新的實踐注腳,距離“八龍過江”的盛景又近了一步。未來,它將成為南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也會成為老百姓獲得感的新見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