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

發力“大健康”,南京這個主城區如何下好一盤大棋

馬曉波
2022年06月29日11:46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藥物研制實驗環節。受訪者供圖

藥物研制實驗環節。受訪者供圖

有著大面積廠房需求、高環評能評要求的生物醫藥產業,與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主城區,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在南京市鼓樓區,二者混搭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前不久,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轉化中心在鼓樓區成立,包括恆瑞醫藥、正大天晴、先聲藥業等巨頭藥企,南京鼓樓醫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等明星醫院,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等行業組織代表齊聚鼓樓,為打通生物醫藥產業臨床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匯智聚力。

南京緣何在主城區“拉群”發力大健康產業?事實上,早在兩年前,南京市已出台了“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地標行動計劃”,錨定“全省第一,全國前三”的目標,聚力推動“醫藥、醫療、醫工、醫信、醫養、醫體”等領域深度融合,構筑以生命健康為主體的產業生態。在南京的大健康產業版圖中,具有首屈一指的醫療、教育資源的主城鼓樓區,被寄予“轉化醫學和智慧醫療基地增長極”的厚望。

“當下的鼓樓,是加速蝶變的產業高地。”南京市鼓樓區主要負責人表示,作為南京“兩核三極”中的重要一極,去年鼓樓健康產業規模已超500億元,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后續,鼓樓將進一步聚焦高端研發產業、醫療信息服務、臨床試驗服務、高端康復醫療、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持續補鏈強鏈擴鏈,塑造產業新地標,形成大健康跨界融合新格局。”

“井噴式”發展的背后,南京為“健康”攥指成拳

疫情之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生物健康產業卻在飛奔前行。

以醫用顯示領域為例,一台普通的液晶顯示器,市場價最低不過百元。倘若將產品與健康產業結合,“跨界”后的液晶顯示器能賣上數十倍的價格。

“今年上半年,我們2M、3M、5M系列顯示器被位於委內瑞拉的醫院引進,這標志著我們的產品已經成功打入了南美市場。”南京巨鯊顯示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卜凡林介紹,該企業自主研發的醫用顯示器,能夠對於不同的病灶實現更加精准的成像,便於醫生准確診斷病情。而目前巨鯊已實現針對圍術期各個階段的全功能產品覆蓋。

生命健康與生物醫藥產業“井噴式”發展的背后,是競爭的日趨白熱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600多家園區進行了相關產業布局。僅就江蘇來看,各地已是“藥谷”林立。

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21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百強榜》顯示,江蘇共有16個園區進入百強榜單。其中,蘇州工業園、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績亮眼,分列第2、第5和第10位。從設區市層面來看,蘇南和南通具備“環滬”優勢,便於承接上海產業的外溢,可謂“近水樓台”﹔泰州作為全國首家醫藥高新區,歷經多年發展,已成長為醫藥園區中的“老牌王者”﹔而連雲港則在新藥研發方面的優勢同樣不可小覷。

那麼,南京入局大健康產業的“資本”在哪裡?南京一家園區招商負責人表示,規模性生物醫藥企業的落戶,最看重的就是人力資源,有了大量的研發人才,就能快速地把團隊組建起來。南京現有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4家生物醫藥領域專業院校,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20余家開設生物醫藥相關專業的高校院所,相關基礎人才輸出數量居全國前列。

翻開南京健康產業地圖,從產業集聚上看,南京頭部生物醫藥企業在江北生物醫藥谷、江寧高新區、南京經開區等3個重點園區集聚度較高,作為南京“南大門”的高淳區,高值耗材、體外診斷、康復醫療器械為主的研發、生產、銷售形成規模。在主城區,產業相關企業圍繞高校自發形成集聚,在鼓樓區中央門街道轄區內,有中國藥科大學、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蘇省藥物研究所等醫藥院所和醫療機構,以及藥大制藥有限公司、海納醫藥等知名醫藥企業,分別居於產業鏈的上游和中堅部分,僅在中央門街道,規模以上大健康產業鏈企業數量達到10家。

“街道在醫藥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制造、流通交換等上下游環節擁有良好的基礎,在醫療器械、藥品檢測等細分領域,已小范圍形成上下游鏈條效應。”對於中央門街道而言,醫療健康企業是新型服務業,適合主城區空間有限的特點,使得轄區單位面積財稅率有所提升﹔大健康產業是新型高端科技行業,有利於集聚人才,並提升轄區人員總體學歷水平﹔大健康產業中研發類科技企業居多,有助於提升轄區科創水平,人均擁有知識產權數量的提升。

“目前,鼓樓擁有各類醫療機構超460家,集中了省人民醫院、鼓樓醫院、中大醫院等三級以上醫院12家,優質醫療資源佔全市一半以上。此外,還擁有醫藥類院校7所、53個相關學科專業,20余位院士和頂尖專家,集中了全省近40%的高校醫藥科研實力,在新醫藥和生命健康等多個前沿細分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鼓樓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為了更好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鼓樓已建成1個省級高新區、7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52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成42萬平方米城市硅巷。

為更好解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用地問題,鼓樓將把握“城市更新+產業煥新”機遇,后續計劃盤活金陵交運、南京醫科大學、國華大廈等老廠房、老校區、老樓宇,加快推進專業化載體打造及功能建設,集聚一批行業優質企業和服務機構,為南京搶佔“最吸金賽道”做出更多鼓樓貢獻。

縱觀全球趨勢,每一座醫療健康產業的標杆城市,都有一個或若干發展定位清晰、要素高度集聚、配套服務完善的產業承載地。南京不少區域在生命健康產業領域都有布局,但想要構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國際生命健康產業城,必須告別以往“零敲碎打”的發展局面,攥指成拳寫好生命健康“分子式”。

為此,《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十四五”規劃》明確,該市要構建“兩核三極”的產業發展格局。江北新區和江寧區打造“一北一南”兩個全市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驅動核,棲霞區聯動經開區形成創新藥基地增長極、高淳區發揮產業空間優勢形成醫械產業化基地增長極、鼓樓區和玄武區發揮區域內高校和醫院等資源優勢形成轉化醫學和智慧醫療基地增長極。

南京臨床研究倫理協作審查平台在鼓樓上線。鼓宣攝

南京臨床研究倫理協作審查平台在鼓樓上線。鼓宣攝

聚焦關鍵“堵點”,鼓樓“拉群”發力“大健康”

事實上,創新研發是貫穿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鏈每個環節的核心密碼,也是決定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從高校到企業,再從企業到醫院,我們關注到,臨床創新成果轉化效率還有可提升空間。”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轉化中心理事長鄭曉南說,以臨床試驗中企業與醫院的對接為例,倘若由第三方平台搭建醫院數據庫,實現藥企訴求一鍵受理,那對接效率必會提高。而嘗試去優化轉化中的各個環節,便是成立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轉化中心的初衷所在。

“注冊用藥物臨床試驗是驗証藥物在人體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方法。同時,臨床試驗還是生物醫藥研發中時間金錢投入最多的環節。”位於鼓樓區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南京海納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專業提供涵蓋新藥發現、藥學研究、臨床研究、生物樣本檢測、藥品注冊及藥品生產等全流程一體化服務的企業,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0年至今,已獲得生產批件及臨床批件140多個。

人民網注意到,目前,國內的醫藥研發正從仿制向創新為主轉型,這波產業新浪潮也是南京生命健康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良機。如何讓殷實的創新家底更好轉化為生產力,便成為主城乃至全市攻堅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南京生物醫藥創新轉化服務大會上,不止是長三角首個區域倫理協作審查數字化平台——南京臨床研究倫理協作審查平台上線,設置有Leading PI工作站、跨國公司工作站、創新型企業工作站、臨床服務工作站、行業組織協同工作站、臨床試驗數字化平台的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轉化中心也正式成立。后者將為研發機構、創新型企業、臨床中心與臨床研究服務型企業架起有效溝通的橋梁。

“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環節,也是藥企對接起來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各家醫院對倫理審查相關材料沒有統一標准。”微試雲(安徽)醫療信息有限公司是臨床試驗數字化平台的主要建設單位,公司負責人楊杰介紹,醫藥企業在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時,各臨床單位對同一個項目會重復進行倫理審查,耗時耗力。而臨床試驗數字化平台上線后,可實現一鍵提速。

提速的背后,是臨床試驗數字化平台與南京臨床研究倫理協作審查平台間的數據流轉。而南京臨床研究倫理協作審查平台的作用在於,推動多中心臨床倫理協作審查與結果互認,助推藥企提升臨床試驗執行效率。楊杰介紹,通過一鍵受理,多中心協作,實現從遞交資料到獲得多中心研究倫理批件,僅需15個工作日,為企業節省倫理批件時間達40%-70% 。“基本每一項醫藥研發,都需要巨額投資支持,壓縮流程時間,更意味著幫研發節約成本。”楊杰說。

本次被拉入鼓樓“大健康產業群”的,還有涉及創新藥的重大項目,“南京源創新藥轉化基地”便是其一。簽約方吉凱基因在創新藥物靶標發現領域深耕近二十年,積累了豐富的候選靶標庫並構建了“基於醫學大數據挖掘的藥靶發現和篩選平台”。

“就目前而言,醫生哪怕自研出創新成果,與工業化量產之間還有著巨大鴻溝。”吉凱基因董事會秘書秦翠翠說,“南京源創新藥轉化基地”的建設,將發揮吉凱基因在靶標發現方面的能力與積累的優勢,依托南京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聚集,推動“源創新藥計劃”在南京落地。在該計劃項下,吉凱基因將聯合南京市內研究型醫院,與南京的創新制藥企業和生物技術公司,持續推動原創新藥項目的轉化落地,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促進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鏈強鏈、補鏈發展。

“在鼓樓,一座高地加速崛起。”鼓樓區主要負責人表示,依托環五台山人才、科研、技術和臨床資源高度密集等資源稟賦及主城區位優勢。鼓樓將進一步推動BT(生物技術)+IT(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全力建設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轉化中心,聚焦“智能醫信”“智享醫療”“智慧醫養”等領域,激發新業態、創造新模式,打造區域健康產業強引擎。

(責編:張妍、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