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獲國辦督查激勵 江蘇靖江錨住耕地保護這根弦

張玉峰
2022年06月30日07:5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生祠村退林還耕后搶抓農時插秧。人民網 張玉峰攝

“現在出門就是稻田,我們的水鄉又回來了。”58歲的王宏濤家住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生祠村,他對村裡“退林還耕”這事兒舉雙手贊成。3個月前,村裡原先對外承包的130畝耕地不再種植中山杉,土地收回到村辦稻谷種植合作社,重新種上了水稻。眼下,他們村還有140畝土地計劃建成高標准農田。

這是靖江市持續推進耕地保護工作的成果體現。6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督查激勵通報,靖江市正是憑借耕地保護工作突出榮列其中。

嚴管緊盯 耕地被佔零新增

靖江市東、西、南三面臨江,總面積665平方公裡,是江蘇省面積倒數第二的縣級市。土地資源緊張是現實,部分耕地過去佔用使用不當也是現實,在耕地保護問題上如何做到“守土盡責”?

“耕地保護事關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來不得半點含糊。”靖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沙旭東介紹,從2007年開始,靖江連續14年獲得“江蘇省土地執法模范(先進)縣市”稱號,2020年、2021年又連續獲評“江蘇省耕地保護激勵單位”。

“縣城西南城鄉結合部有片近30畝的耕地,20多戶村民受利益驅動,在上面臨時搭建房屋對外出租經營。”沙旭東講述了5年前的一個典型案例,“對於類似亂佔耕地建房、挖田造湖、挖湖造景等情況,我們在開展點、線、面普法宣傳的同時,始終保持零容忍,持續開展專項整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在耕地保護日常監管中,當地以“人防+技防”推進衛片執法、動態巡查、實時監管“三結合”。據了解,當地各轄區執法人員一周跑遍所有重點管理區域,確保耕地存量不缺少﹔同時採取“慧眼守土”的方式,在192個村安裝了200個監控,智能抓取田間地頭的畫面,並與前期加以比對,從而判斷耕地是否被違規佔用。

2020年12月,靖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分局執法中隊中隊長朱裡杰和隊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靖城街道光明村村民盧某在屋后傾倒建筑垃圾佔壓耕地。執法人員來到田間地頭耐心宣傳政策,引導整改,並主動幫助當事人一起清理建筑垃圾。此后開展的“田間課堂”上,執法人員還以案說法,光明村再未發生涉及耕地的違法行為。

沙旭東表示,自國辦2020年連續發出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的通知后,靖江耕地被佔情況零新增,以往歷史遺漏問題正在依法依規有序處置,全市耕地長期穩定在34.04萬畝。

幸福村退林還耕后改種蔬菜。人民網 張玉峰攝

退林還耕 政策激勵“糧”田回歸

頂著烈日,在新建的蔬菜大棚和玉米地間來回奔波,這是馬橋鎮幸福村村支書徐建平這段時間忙活的事。村裡600畝苗木用地這一批退出了200畝,轉包給了種糧大戶,他要確保交出去的土地有收成。

“以前流轉給人種中山杉,一畝地農民可得流轉費1000元,還能解決一部分務工,現在改回種糧說啥也不能讓大伙兒吃虧。”徐建平思慮的是,村裡要保証富余勞動力盡可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也要幫種糧種菜大戶在村裡穩下心、扎下根。

“徐支書,別擔心,隻要耕地保護做得好,市裡就有獎勵。”靖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辦公室主任劉紅軍就地講起了政策。原來,靖江市自2020年開始設立200萬元專項獎金,每年表彰獎勵耕地保護成效顯著的3個鎮和18個村,從而建立政治上“受表揚”、經濟上“得實惠”、發展上“有保障”的正向機制。

徐建平查看退林還耕后玉米生長情況。人民網 張玉峰攝

聽到這兒,徐建平露出笑容,他指著腳下的90畝玉米地說:“這是3個月前剛退出來的,今年沒種上主糧,明年一季稻一季麥就正常了。”

除了退林還耕,還要設法增加耕地實用面積,生祠鎮生祠村黨總支書記陳營夏可謂花了心思。“我們村有1200畝耕地,以前高低不平,布滿田埂,現在重新進行了平整,由村裡的種植合作社集中耕種。”他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塊田從南到北90米,光去田埂這一招就讓村裡多出七八十畝耕地,而且還便於機械化作業。

落日的余暉洒在綠油油的稻田上,陳營夏哼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步履鏗鏘地走著。

(責編:蕭瀟、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