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通如皋:在祛“沙”蓄能中蝶變

2022年07月18日16:07 | 來源:南通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皋,在祛“沙”蓄能中蝶變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發展之魂。

上世紀50年代末期,面對“十年就有九年荒”的高沙土地區,頑強的如皋人向大自然發起挑戰,擂響了削平高沙土的戰鼓。

時空斗轉星移,當土地的“有形之沙”變為發展的“無形之沙”,代代相傳的治沙精神刻入如皋人的血脈,成為這座魅力之城爬坡過坎、跨江融合道路上的精神秘鑰。

7月5日,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非凡十年”融媒體新聞行動走進如皋,感受如皋如何傳承治沙精神,祛除發展中面臨的種種“高沙”,書寫十年蝶變之美。

告別臟亂差,村庄變身“綠富美”

7月的夏日,萬物皆受炙烤,而城北街道平園池村的荷塘月色景區內游人如織,熱鬧未減半分。

一大早,王德蘭便與幾位友人從鄰市海安相約來此賞荷。置身於一望無垠的荷塘之中,撐一艘小船、坐上軌道小火車,體驗一把穿梭荷塘的樂趣。“這個村已經成了我們每年必打卡的旅游景點之一。”

眼前的美景有多來之不易,平園池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感受最深:十年前,村庄環境臟亂不堪,空氣中彌漫著雞屎豬糞的氣味,百姓怨聲載道。“那時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根本留不住年輕人。”

修建硬質化道路、填埋露天茅坑、整頓關閉散亂畜牧養殖戶、重塑荷藕文化特色……2014年,剛上任的劉煒建大刀闊斧整治村容村貌,不僅抓住了老百姓的眼球,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人干起甲魚、龍蝦、烏魚養殖,有人發展生態採摘,有人開起景區民宿……

以“千畝藕池文化園”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鏈應運而生。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67.5萬元,實現新突破。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人氣,振興了村集體經濟,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陳佳經營的驍樂家庭農場就在荷塘月色景區不遠處,180畝的大棚內長滿了桃子、葡萄、梨、無花果、西瓜等各種水果,不少游客從景區出來后都會來這採摘水果。烈日下,陳佳的皮膚被晒得黝黑,可他卻笑得一臉幸福。“今年銷售額保守估計在80萬元左右。”

有著相似發展經歷的還有東陳鎮南東陳社區。寬闊整潔的柏油路,一步一景的綠化樹,美麗的牆體彩繪,河道水潔、坡綠、魚肥,每一處都彰顯著高顏值。“每一年,村裡都在大變樣,走出家門就是風景。”69歲的冒良桂每天都會和老伴沿著屋后的振興河走上一圈。

2018年,29歲的張偉到社區任職黨總支書記,建設工業廠房出租給企業,村營收入從10年前的10萬元飆升到現在的150余萬元。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鄉村,平園池村和南東陳社區的嬗變是如皋不斷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十年來,如皋扎實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脫貧攻堅、產業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農村的主體、要素、市場不斷被激活,閑置土地、設施大棚都成了農民眼裡的“金疙瘩”。

數據顯示,如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14年的14210元上升到2021年的19857元﹔今年一季度,如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6.6元,增速7.4%,居南通第一。

創新升級跳,從0到1的如皋智造

在高新區的江蘇卓遠半導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國內最為先進的金剛石基片制造產線正在有序運轉,而這條生產線,是用了4年研發、6000萬元投資換來的。

不同於一般的高新技術企業,卓遠半導體屬於典型的“三高”企業,人才含金量高、技術水平高、研發投入高。

“我們的人才團隊已從最初的13人擴充到現在的70人,通過研發解決了國外嚴防死守給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造成的‘卡脖子’問題。”卓遠半導體副總經理黃建國說,在人才優勢的強勢助攻下,短短幾年時間,企業便躍升國內半導體產業領域的科創領頭羊之一。

“你好,我是卓遠半導體海外科研團隊成員。”來自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的帝瑪博士,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去年8月,他來到如皋,親身感受到了當地政府對人才的重視和關愛,“如皋給我成立了外國專家工作室,企業也提供了實驗室,更加堅定了我在這裡搞科研的信心。”

十年來,如皋以省創新型示范縣市建設為引領,統籌謀劃全市創新布局,加速集聚各類創新要素,不遺余力地把科創項目和高端人才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最大動力和最強引擎。目前,如皋汽車及零部件、新型電力裝備、電子信息等六大優勢產業佔全市規模工業比重超80%,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16家,較“十一五”期末增長750%。

如皋市科創辦相關負責人董宇介紹說,2021年,“創新如皋”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並且每年都會出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十三五”以來,累計兌現市本級科技創新獎勵1.44億元,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額34.59億元,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減免8.62億元。

在如皋,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像一個強磁場吸引著高端人才和科創項目紛至沓來。“如皋氫能產業有著良好的基礎,是適合我們項目成長壯大的最佳土壤。”2018年,張學鋒帶著在國內首創的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項目正式落戶如皋,用拳頭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2011年以來,如皋先后躋身江蘇省創新型試點城市、江蘇省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示范市、江蘇省知識產權示范縣(市)、全國科技百強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江蘇省創新型示范縣(市),高質量發展勁頭十足。

修復水生態,串起最美風景線

龍游河寶塔河生態景觀帶,是這兩年如皋城區百姓最愛去的休閑場所之一。白天,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入夜,沿岸的健身步道上燈火斑斕,市民悠閑漫步,好一幅“水在城中流,城在水中映,人在水邊行”的生態動圖。

在不少年紀稍大的如皋市民記憶裡,寶塔河原本清澈見底、魚蝦成群,可后來受周邊工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逐漸淤積斷流。為恢復河道生態肌理,如皋將寶塔河生態修復工程納入2017年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以節約型園林、海綿城市為理念,合理開挖水面,並合理種植20多種水生植物,不僅讓水系活了過來,還增添了許多靈動性。

“5年前,寶塔河是個臭水溝,漂浮著各種垃圾,現在變化可太大了,我每天都會到河邊散散步,很舒心。”居住在寶塔河附近的鄒笑純說,這條河從清到濁,再從濁到清,多年的變化她都看在眼裡。

如皋市住建局園林綠化科科長仇小平說,在城市水系建設投入上,如皋從未吝嗇,投資10多億元實施茅雉河工程﹔投資2.3億元實施龍游河二期工程,完善“南引北排”水系格局﹔投資2億元實施寶塔河工程,城市水系實現“雙保險”﹔投資1.8億元恢復大司馬河,聯動區間河與幸福河,疏通“腸梗阻”……

猛藥之下,沉疴漸除。十年來,如皋大力推進城市河道生態修復工作,累計恢復和新增河道15公裡、新增水體面積28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16萬平方米,讓多條河流褪去了昔日“黑臭臟亂”的標簽,驚艷變臉,變成如今的生態河、景觀帶。

如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去年,如皋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精心編制龍游河科創走廊總體規劃,讓‘好風景’變成‘新經濟’”,計劃以龍游河為軸,串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長江鎮等多個高質量發展地帶。

綿延27.8公裡的龍游河穿城而過,被如皋人稱為母親河。近幾年,通過治理和改造,沿岸一個個綠色風景線,早已串起綠意盎然的生態走廊,實則也為龍游河科創走廊的建設夯實了生態之基。

“母親河,幸福河。”市民李強經常沿著龍游河散步,高興時還會哼上幾句小曲。

也許再過幾年,龍游河沿線會被雉水科學城、龍游灣科創智谷等重點項目賦予創新底色,成為南通沿江科創帶上新的戰略支點。

本報記者 陳嘉儀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