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看江蘇丨“南秀北雄”,奔向下一個萬億

俞楊
2022年08月30日11:0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長三角41城“半年報”數據顯示,盡管新冠疫情左沖右突,這個世界級的城市群依然穩住了基本盤,堪為中國經濟壓艙石。

就其中8個萬億城而言,上半年經濟總量均在5000億元以上。尤其是,蘇州穩定過萬億,上海接近2萬億,殊為不易。前八之下再數三位,則分別是常州4264.62億元、溫州3745.8億元、徐州3719.06億元。

世界矚目長三角,這裡的發展爭分奪秒。預見“十四五”,如若再增2個萬億城市,長三角“萬億俱樂部”成員屆時將滿10位。它們會是誰呢?

角逐萬億之城

向長三角第8位萬億城市南通身后看,2021年經濟規模超過8000億元的城市有兩個,都是江蘇的。

一個是蘇南工業明星城常州,去年GDP達8807億元,經濟總量繼續位居江蘇省第五位﹔另一個是蘇北領頭羊徐州,去年GDP為8117.44億元,以全省第六穩坐蘇北地區頭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長三角城市GDP在8000億量級的還是空檔,2021年常州和徐州則雙雙突破。在江蘇省內,經濟排名位列蘇州、南京、無錫、南通4個萬億城之后,常州和徐州也被視為江蘇的“腰部”城市。

從發展經驗上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突破8000億元后,有望在兩三年內超萬億。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肖金成告訴人民網,GDP超過8000億元的城市,產業體系已經比較雄厚,形成了一股讓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的“勢能”,從而不需要太多時間、經歷太多困難即可進入萬億門檻。

所謂“勢能”,肖金成指出,因為產業發展不是孤立存在的,當城市GDP較低時,其或以農業、工業初期為主,產業鏈條尚不完備﹔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量級,中后期的工業發展會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勞動力、物流、人口、消費同步迭代,從而促進經濟像滾雪球一樣向前推進。

在常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GDP突破1萬億元。徐州“十四五”規劃中亦明確,到2025年GDP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長6.5%左右。

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侯祥鵬看來,南京和蘇州從突破8000億到超過萬億用了2年,無錫和南通用了3年。實際上,隻要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就可以在兩至三年內實現經濟總量從8000億向1萬億的飛躍。

但其背后,侯祥鵬認為,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源還是要素投入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內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要素投入包括研發投入可以積累物質資本,增加人力資本,創造新技術和新知識並帶來外溢效應,從而生產更多新產品和提高產品質量,最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篤定工業立市

近觀常州和徐州,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工業的強勁增長。

數據顯示,常州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增幅全省第四、蘇南第二﹔徐州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0%。

作為工業明星城市,常州的制造業不容忽視。“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實體經濟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會葉茂。制造業是常州的最亮特色、最大優勢、最強競爭。”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以三個“最”字描述常州的制造業家底。

常州的產業強在哪兒?工業門類全、“隱形冠軍”多、創新集群強,被視為常州產業的優勢所在。比如產業體系,國家工業41個大類中常州有33個,207個中類有189個,666個小類有598個,在69個同類城市中,常州擁有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比如不大為人熟知的,2021年常州動力電池已建在建產能位居江蘇省首位,產量在國內佔比三分之一,國內市場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

再看徐州,徐州“十四五”規劃已經指明了發展方向——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不動搖。

8月召開的徐州市委工作會議亦強調,加快“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奮勇爭先,為全省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代表,肖金成表示,徐州抓住工業不放鬆,在產業轉型升級上比較成功。目前,徐州擁有1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在蘇北地區遙遙領先。

人民網注意到,2021年,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位中,常州位居第16位,徐州提升到了第24位。侯祥鵬說,特別是兩市在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發力方面表現搶眼,常州去年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1.9%,其中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新材料、新能源行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徐州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9.7%,其中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產值增長超過40%。

經濟強,重在工業強、產業旺。侯祥鵬認為,兩市都牢牢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戰略,真正體現出實體經濟“壓艙石”的作用。

“南秀北雄”

常州處南,徐州居北,30年來經濟體量你趕我追。

2004年,常州GDP為1101億元,成功反超徐州的1096億元,此后徐州一直處於追趕之中。2021年,常州GDP高出徐州近700億元。

肖金成認為,常州地處江南,位於上海與南京之間,經濟上受上海輻射,縣域經濟發達,產業鏈與上海深嵌。雖然常州人口少、面積小,但人均GDP、地均GDP可觀,老百姓較為富裕。

根據常州、徐州兩地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年末徐州全市常住人口902.85萬人,常州全市常住人口隻有534.96萬人。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項上,常州去年為56897元,徐州為34217元。

九省通衢,四通八達。對徐州而言,傳統意義上最鮮明的地域標簽是交通區位優勢。近年更有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加持,為其城市首位度帶來了更大的擴展空間。

早在1986年,在經濟學家於光遠的倡議下,一個以徐州為區位中心、橫跨蘇魯豫皖四省多地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淮海經濟區”誕生。2017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徐州市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淮海經濟區優勢共享更多是主觀願望,客觀上向心力還需要加強。”肖金成說。

回觀徐州近些年的發展節奏,其經濟總量分別於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突破5000億、6000億、7000億和8000億元,每兩年就能躍進一個新的千億級,顯示出經濟發展的潛能和韌性。

眼下,常州已經響亮奏起了“奮進萬億之城”的號角。年初,陳金虎在常州市人代會閉幕講話中即明確表示,“根據相關數據測算,2023年我們將邁入‘萬億俱樂部’。”

面對未來競爭,侯祥鵬提出,關鍵是要優化營商環境,集聚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為己所用,借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在夯實原有優勢產業發展基礎的同時,布局新賽道,優化新動能,構筑新高地,厚植新優勢,在新一輪競合中卡位爭先。

一個是蘇南經濟的代表之一,一個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南秀北雄各展所長,兩市都有機會搶先或並行闖入“萬億城市俱樂部”。揭曉,就在不遠的未來。

(責編:蕭瀟、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