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敢為善為 務實落實

9月16日,“北京西路瞭望”發表了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署名文章《政聲|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敢為善為務實落實》。以下為全文:
敢為善為勇挑大梁
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賦予包括江蘇在內的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重大政治責任。省委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包括徐州在內的經濟大市要挑重擔、扛重責,為全省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作出貢獻,充分體現省委對徐州的高度信任和殷切希望。
徐州將全面落實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堅決扛起省委賦予的重大責任,錨定全年目標任務不動搖,敢為善為、務實落實,努力為全省大局多作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第一,聚焦“挑重擔、扛重責”,全力以赴增貢獻、提份額、守底線,努力創造更加過硬的發展成果
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勁頭,同時間賽跑、以實干奮進,用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彰顯徐州擔當作為。
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持防在前、早發現、快處置,市縣兩級防控指揮體系始終處於激活狀態,實行24小時值班和每日研判調度,確保出現突發疫情精准處置、以快制快。
把國家和省最新防控要求細化為34條具體措施,任務壓實到各板塊和工作專班,合力守好江蘇“北大門”。綜合研判輸入風險,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增設查驗點,推廣“落地檢”,努力做到既守得住又走得暢。
繼續嚴格執行疫情早發現10條措施,提高“三公(工)”數據快速精准性,強化信息互通共享,對涉疫地區來返徐人員第一時間發出提醒並做好落地排查,在人員集中場所實行掃碼通行,強化醫療機構特別是鎮村衛生室哨點作用,適度增加核酸檢測頻次,切實堵塞防控漏洞。
多措並舉穩定經濟增長。主要指標增速扭轉四月大幅下滑局面,五六月逐步恢復,七八月加快回升,特別是進入八月,主要指標同比、環比均實現較快增長,多項指標增速為年內新高,其中當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5%、工業用電量增長2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環比增速明顯提升。
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鉚足全力、加壓奮進,切實增強目標導向、節點意識和責任擔當,不斷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逐月把進度趕上去、把欠賬補回來,確保全年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
堅持政策和服務兩手抓、紓困和培育相結合,落實好退稅減稅、降費讓利、包挂幫扶等一攬子政策,靠前發力幫助企業解決缺工、缺資金、缺訂單等問題,用市場主體的“青山常在”贏得經濟基本盤的“生機盎然”。
狠抓項目招引建設,扎實辦好徐州投資洽談會等重點招商活動,推進簽約項目加速落地,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招引一批、落地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
多措並舉擴內需穩外貿,精心辦好“淮海新消費”、漢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活動,加快提振大宗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吸納周邊消費,確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全省前三,促進外貿進出口保量提質。
牢牢守住安全穩定底線。強化“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著力營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扎實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創建,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推進“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專項行動,強力推進安全生產百日攻堅、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有效化解債務、金融、輿情等各類風險,把風險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未發之時,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第二,聚焦“挑重擔、扛重責”,全力以赴強產業、揚優勢、增福祉,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奮勇爭先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性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做強產業支撐、建設中心城市、增進民生福祉,一步一個腳印開創徐州現代化建設美好前景。
在建設產業強市上邁出堅實步伐。牢固樹立大抓產業的鮮明導向,以構建“343”創新產業集群為抓手,為產業強市建設打牢更為堅實的基礎。
打造優勢創新產業集群,把工程機械作為“一號產業”來打造,突破核心零部件,加快高端化、服務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進一步鞏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地位﹔在光伏太陽能、新能源汽車、智慧能源、氫能利用、儲能示范等領域發力,打造技術先進、示范引領的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體系﹔聚焦基礎材料、戰略材料、前沿材料重點領域,加快提升新材料產業規模和能級。
培育新興創新產業集群。緊盯技術前沿,搶抓產業風口,堅持外引內培雙向發力,推動數字經濟、集成電路與ICT、醫藥健康、安全應急等新興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力爭盡快形成新的支柱產業。
提升特色創新產業集群,立足徐州傳統制造業基礎,加快推動精品鋼材、高端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提檔升級,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按照“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產業聯盟+一個創新體系+一套要素支撐”模式,構建“四個一”支撐體系,推動政產學研金有機銜接、高效協同,以更加有力的保障助推創新產業集群加速發展。
在打造區域中心城市上展現全新氣象。堅持有為才有位,全力構建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加快構建現代交通體系。加速實施在建3條地鐵、東部繞越高速等重點工程,構建“一環十一射”高架快速路網,發展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形成內暢外聯的交通網絡,鞏固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持續提升城市綜合功能。抓好金融集聚區、綜合性醫院等功能性項目,提升中心商圈品質,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教育醫療高地,精心塑造貫穿城區南北的歷史文化軸,不斷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輻射帶動力。
堅持以城帶鄉、融合發展。抓好高標准農田建設、現代農業提檔升級,統籌做好農房改善、公共空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更大力度推進富民強村、打造文明鄉風,在鄉村振興上邁出更快更堅實的步伐。
大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精心編制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搭建區域跨省通辦平台,共建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加強省際交界地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推動淮海經濟區窪地崛起。
在創建可持續發展示范標杆上實現明顯突破。以創新引領資源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打造全國同類地區轉型示范樣板。
培育動能轉換新引擎。實施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建設雲龍湖實驗室、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地等創新載體,推動部省共建中國礦業大學,構建“1+3+100”創新矩陣,加速構建區域科創中心。
探索生態修復新模式。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實施總投資225億元的84項生態修復項目,抓好採煤塌陷地和工礦廢棄地修復,持續擦亮“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態名片。
激發體制機制改革新活力。實施生態修復、產業轉型、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四大行動,創新投融資、多元治理等系列機制,深化“一縣區一品牌”改革,久久為功蹚出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子。
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更大成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更多財力投入到民生改善上,扎實辦好52項民生實事,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百姓的“好日子”。
穩就業促增收。落實好“降、緩、返、補”等組合式穩企業保就業政策,保障好重點群體就業,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跑贏GDP增速。
加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做好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的同時,專班推進城區易澇積水點整治,統籌抓好雨污分流工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環境的根本性變化。
格外關注關愛困難群眾。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助殘、救孤、濟困、優撫等工作,讓每一類群體在徐州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嚴、更有質量。
第三,聚焦“挑重擔、扛重責”,全力以赴轉作風、抓落實、強基礎,持續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始終保持奮勇爭先的拼勁、知難而上的闖勁、狠抓落實的韌勁,把發展油門踩得更足、勇挑擔子、多作貢獻,努力為全省“勇挑大梁”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堅定不移以新思想定向領航。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所蘊含的思想偉力、真理力量和實踐要求,與學思踐悟新思想、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有機結合起來,更加堅定不移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以頑強斗爭意志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堅定不移轉作風優環境。開展作風大提升行動,制定專項實施方案,設立轉變作風“曝光台”、建立營商環境“通報制”,堅持刀刃向內、動真碰硬解決問題,加快打造區域營商環境高地。
聚焦服務發展一線,扎實解決履職盡責不到位、爭先進位不主動、服務企業不擔當等突出問題,糾治惠企政策不兌現、企業辦事“中梗阻”、執法監管不規范等頑疾。
聚焦服務群眾一線,堅決整治宗旨意識淡薄、疏遠脫離群眾、對群眾困難不聞不問、漠然置之等突出問題,時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聚焦服務穩定一線,重點治理慵懶散慢、推諉扯皮、不敢擔當、上推下卸等行為,推動各級干部真正做到擔責於心、履責於行。
堅定不移強本領抓落實。增強敢為善為的能力本領,不斷提升“八項本領”“七種能力”,用“鐵肩膀”挑起事業發展的“重擔子”。增強高效統籌的能力本領,強化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不斷提高解決“兩難”“多難”問題的水平。增強務實落實的能力本領,謀劃推進工作環環相扣、步步緊跟,將大事要事急事難事緊緊抓在手上,確保定了就干、干則必成。牢固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重品行、重實干、重擔當、重實績,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機會有舞台有地位。
堅定不移抓基層強基礎。大力實施“黨建強基”提升工程,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時刻讓“黨旗飄在一線、堡壘筑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統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兩新”組織等各領域黨建,推動組織和工作“兩個覆蓋”向新興地帶進軍、向基層末梢延伸、向網絡空間拓展。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書記隊伍建設,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基層社會治理,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優勢。
(宋樂偉系徐州市委書記)
來源|北京西路瞭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