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以金融支持產業園區為依托 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江蘇新實踐

孫龍才
2023年03月27日12:30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實體強則金融興,江蘇園區經濟特點顯著,而產業園區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上下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密結合,深刻認識到產業園區發展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意義,立足江蘇實際,在工作中實踐好、宣傳好、豐富好“金融支持園區經驗”,堅持以“干在實處”持續推動江蘇產業園區“走在前列”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園區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壓艙石”、江蘇經濟的“推進器”

園區經濟是我國經濟體系的“壓艙石”。以國家高新區和經開區為代表的產業園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對外開放的穩定器、創新發展的主引擎、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區域協同的先鋒隊,園區經濟正在邁向“標杆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21年我國經濟規模達到114.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中,約四分之一的GDP均由園區經濟貢獻,全國230家國家級經開區、169家國家級高新區,創造的GDP達到了29萬億元。

園區經濟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園區經濟佔江蘇經濟“半壁江山”,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截止2022年底,江蘇擁有省級及以上開發區15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以全省10%的土地,創造了全省50%的經濟總量和一般預算收入、60%的固定資產投資、70%的規上工業增加值、80%的實際使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90%的1億美元以上的工業外資項目。

園區經濟是產業集聚的“主陣地”。產業園區是招商引資的主平台、項目建設的主戰場,是實現各類產業要素精准對接和高效配置的重要平台,更是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園區集聚了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佔全省制造業比重達70%。以無錫高新區集成電路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為例,其2022年末產業規模達1352億元,約佔全國九分之一,成為國內首個完整覆蓋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環節的集群。

園區經濟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園區作為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的聚集區,正在擔負起以創新為驅動力的高技術產業綜合集聚區、城市高技術產業和科技創新功能區的重要責任。如常州溧陽聚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已形成以寧德時代、上汽集團為龍頭,集聚了璞泰來、科達利等國內知名企業,產品涵蓋動力電池全產業鏈,成為國內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園區經濟是金融集聚的“新高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創新的科技金融生態,是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和“倍增劑”。依托於政策支持和園區產業基礎,產業園區也受到金融機構的偏好,並成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陣地。以蘇州工業園為例,2021年蘇州全市有超過90%的銀行和70%的保險主體在工業園區設有分支機構﹔同時,依托於產業園區的企業群,產業園區的投融資活動也非常活躍。

立足江蘇實際 打出支持園區經濟發展“組合拳”

近年來,建行江蘇省分行圍繞江蘇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發揮金融“輸血”作用,構建了一套具有建行特色的支持園區經濟發展“組合拳”,滿足省內園區內多層次客群的金融服務需求,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立足江蘇園區資源稟賦,全力支持園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行江蘇省分行深入分析江蘇制造業產業特征,以無錫高新區等重點園區為重要抓手,圍繞集成電路制造、煉化一體化、鋰電池制造等領域,加大金融支持,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和企業競爭力提升。2022年度,建行江蘇省分行制造業貸款新增700多億元,創歷史新高,並重點支持了重點園區系列省級重大項目。

破舊賦新發揮資源整合優勢,積極支持園區不斷提檔升級。基建領域是建設銀行的傳統優勢板塊,建行江蘇省分行積極發揮專業金融優勢,高效整合資源要素,推動園區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以強產業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截至2022年末,建行江蘇省分行累計支持園區提檔升級類項目超百個,全力滿足省內園區新建、擴建以及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等轉型升級,改善園區招商環境,提升園區引資質效。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新金融實踐縱深推進園區住房租賃。建行江蘇省分行將“構建園區住房租賃新模式,打造服務園區經濟新優勢”列為分行“書記項目”重點推進,突出特色存房和系統平台兩大優勢,持續打造園區住房租賃生態。其中,揚州西交大科創園“工改租”人才公寓項目,是其在“工改租”方面的重要突破,是住房租賃戰略服務園區、實體經濟和新市民的有效嘗試,是建行租賃戰略的江蘇實踐探索。

搭建園區供應鏈開放式平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一方面,建行江蘇省分行緊抓制造業“智改數轉”戰略,以ERP直連、入駐商銀平台、sass(軟件服務化)平台、平台輸出四種模式開展供應鏈開放式平台目標客戶分層營銷和服務。另一方面,聚焦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及江蘇“531”產業鏈,根據不同產業鏈核心企業特點和業務潛力,“一鏈一策”制定全鏈條定制化服務方案。截至2022年末,建行江蘇省分行已為全省重點園區產業鏈中的動力電池、工程機械等35條產業鏈制定了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合作“鏈主”核心企業超百戶,並循著產業鏈延伸,為省內外上下游2000余戶鏈條企業提供供應鏈貸款近百億元。

推進園區科技金融創新,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服務深度。建行江蘇省分行充分把握南京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機遇,2022年與建鄴區政府、建信信托聯動成立南京建鄴建信立鄴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數字經濟、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優質子基金和股權項目,是江蘇首支銀行系管理的市場化母基金。通過“產業+金融+投資”模式,擴大產業資源和資金資源優勢,發揮金融資源配置和引導作用,目前在股權融資和科創票據方面已有越來越多的成功落地案例。

深化大普惠生態建設,“創業者港灣”助力園區創新創業。建行江蘇省分行踐行新金融和深化普惠戰略,強化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管理,提升網點服務能力,探索建立“科技創業者港灣”服務模式。截至2022年末,建行江蘇省分行已建成“創業者港灣”旗艦店21家,服務入灣企業超2000家,例如建行南京自貿區支行,通過打造“創業者港灣”服務科技創新,為園區定制化打造“金融+孵化+產業+輔導”的線上線下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全力支持園區內實體經濟發展。

全力拼經濟 金融助力園區跑出發展“加速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3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要“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園區經濟是江蘇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江蘇先后出台《關於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省內園區等各類經濟主體鉚足干勁拼經濟、快發展。作為金融機構也要發揮“四敢”精神、主動擔當作為,全力推動江蘇園區發展跑出“加速度”。

緊抓“多元融資”,拓寬金融支持園區投融資新路徑。一是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吸納民間資本參與園區建設,建立政府、銀行、社會等多元化融資渠道,逐步實現由依靠政府投入轉向增強開發區自身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環。二是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投資運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支持通過股權、債權方式募集資金,通過資本融通,加強園區之間的資源重組整合。三是加強稅務部門、銀行機構與園區的密切協作,推動“銀稅互動”“銀企互動”,助推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將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資本。

緊抓“開放崛起”,構建金融支持內外合作共建新格局。一是基於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強金融支持南北共建產業園區建設,針對產業鏈關鍵環節轉移、企業組團轉移,金融機構可給予貸款價格等差別化信貸政策支持,把政府組織協調優勢與主要金融機構融資優勢相結合,推動園區轄外擴展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體制機制建設,為融資支持創造條件。二是在國家“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推動的大背景下,通過金融機構客戶資源共享和融資融智優勢,積極建言獻策,推動江蘇園區“走出去”,充分挖掘金融支持園區對外投資、產能合作等潛力。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與商務、發改委等部門聯合搭建綜合服務平台,為意向入園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也為后續項目入駐和金融服務等打好基礎。

緊抓“科技創新”,夯實金融支持園區現代產業體系新基石。一是加強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服務創新,協同綜合運用債券、股權、基金等多種方式,提高金融供給與科創需求的匹配度,大力支持“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二是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產業園區設立“科技支行”“創業者港灣”等分支機構,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量身定制”專屬金融解決方案,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一攬子金融服務。三是對園區科技型企業進行梳理分類,通過“白名單”精准支持。以科技為支撐,圍繞技術創新、成長經營、可持續創新、開放創新等指標構建科技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或創新專屬產品、服務模式,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和具有比較優勢的融資環境,以金融服務助力營造更為優良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緊抓“智改數轉”,打造金融支持園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一是圍繞江蘇省“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智改數轉”方面的專屬產品,全方位精准支持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二是組織各級政府部門與各類金融機構開展專項對接,靶向扶持企業。建議建立和動態調整“智改數轉”企業名錄庫,精准支持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工業企業和智能制造服務商。三是加強“智改數轉”合作銀行考核力度,為確保各項政策惠及到企業,主要圍繞貸款總量、獲貸企業數量、不良率佔比、貸款效率等方面構建考核機制,調動合作銀行“敢貸願貸”的積極性,提高“智改數轉”財政補貼的使用效率。

緊抓“綠色轉型”,指明金融支持園區低碳發展新方向。一是引導省內金融機構科學理解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的內涵,圍繞國家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健全綠色金融制度體系,參與全生命周期綠色園區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園區設立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強化金融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為園區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二是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牽引拖拉和杠杆撬動作用,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符合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納入綠色項目庫予以重點支持,強化“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綠色園區+綠色項目”融合發展,探索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建行江蘇省分行將繼續全面推進金融支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江蘇新實踐,牢牢抓住江蘇實體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人才資源富集、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現代化建設基礎堅實、多重國家戰略機遇疊加交融等優勢,助力園區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本、提效、優體驗”,探索科技、金融、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新機制新路徑,在新金融征程上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

(作者為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

(責編:周夢嬌、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