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沭陽:為幸福感“兜底” 一季度發放救助金1.41億元

今年以來,沭陽縣以強化急難社會救助為突破口,突出“花鄉民生”“救”在身邊等民生服務品牌建設,著力構建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提升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聚焦社會救助改革,兜牢兜實民生底線。通過下放救助審批權限、優化救助審批流程、壓縮救助証明事項、推動救助事項網上辦理等措施,著力構建先救助后審批、先臨時后長效、先內部后外部的“三先三后”救助模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保障范圍。1-3月, 認定低保邊緣家庭4368戶14297人,發放低保金8849.98萬元、物價補貼311.14萬元,惠及低保對象32208戶59814人。
二是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構建多元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縣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縣殘疾人照護中心、城市花園養老服務綜合體以及賢官、高墟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布局,以滿足城鄉社區老人多元化多樣性的服務需求。一季度,集中照護失能老人80人,保障特困老人3697人,上門服務困難老人41032人,發放供養經費912.73 萬元、物價補貼19.22萬元、高齡津貼781.52萬元。
三是實施分類分級保障,全力打造“沭陽未保”品牌。以創建全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示范縣為目標,加快推進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全面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政策,集中、分散養育孤兒基本生活費達到2164元、1450元,用心用情用力為未成年人撐起“幸福傘”。1-3月, 保障困境兒童2865人次,開展關愛活動3400余次,發放保障金484.73萬元、物價補貼2.52萬元。
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殘疾人補貼當月審批發放。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要求,推進殘疾人兩項補貼受理、審核、審批工作體制改革,優化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流程,不斷規范和提升殘疾人福利政策保障水平。一季度,全縣納入生活補貼護理補貼殘疾人46038人,發放兩項補貼3144.36萬元。
五是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有效防范“漏底”風險。將臨時救助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完善小額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重點對受疫情等影響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無法覆蓋的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截至3月底,全縣發放臨時救助金345.94萬元,惠及困難群眾3225人。(榮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