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在无锡建设

2021年09月10日15:02 |
小字号
原标题:“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在无锡建设 中心明年6月启用

昨日(9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获批新闻发布会在无锡召开。

该技术创新中心由无锡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无锡食检中心”)联合江南大学创建,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建设的首批19个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唯一的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

中心预计明年6月正式启用,将重点开展特殊食品产品创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企业服务、质量安全检测、功能与毒理评价、监管政策技术保障等工作,对于促进特殊食品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食品

名词解释

说到特殊食品,可能很多人乍一听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它在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周建辉介绍,特殊食品是指为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的食品,包括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他特殊膳食用食品等。

在我国,特殊食品目标人群数量庞大,包括3亿老龄人口、每年1500万新生儿、1.6亿患者和3亿慢性病患者。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特殊食品消费市场,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

深度解码

这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缘何花落无锡

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以下简称“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缘何落户无锡?又将为特殊食品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本次发布会上进行了释疑解答。

四大“锡引力”:产业+科技+服务+政策

据了解,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之所以落户无锡,缘于我市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政策支持四大方面的优势。

在产业集聚方面,无锡是国内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发源地和产业高地,华瑞、纽迪希亚、红牛、脑白金等一批特殊食品行业知名企业集聚,仅华瑞、纽迪希亚两家头部企业生产规模就达百亿以上,在肠道营养制剂产品国内市场中,两家企业合计占有率近90%。

在科技创新方面,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食品领域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连续三年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蝉联世界第一。该校拥有四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特殊食品领域,拥有一批领军人才,获得一批国家级奖项和高价值专利,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在平台服务方面,该中心依托单位——无锡食检中心长期致力于食品检测、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企业服务等工作,管理团队曾牵头筹建和运行电动车、光伏和增材制造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具有良好的装备条件、人才队伍、检验能力、平台建设和企业服务经验。

在政策支持方面,无锡市政府将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列入我市与江南大学“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重点支持项目,将给予人才引进、财政保障、绩效考核等政策支持。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两级政府及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共同投入8000万元资金、8000平方米场地,高水准建设该技术创新中心。

产学研检一体化,三大核心功能“一站式”

当前,特殊食品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仍制约行业发展。虽然特殊食品需求量大,但国内市场被国际巨头瓜分,国内企业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为集中的问题包括:特殊食品核心原料严重依赖进口,产品和产业安全受制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人体质和疾病的特医配产品和配方处于空白;大量的功能食品和配料缺少验证评价标准,无法取得应有的市场地位……

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将整合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校、头部企业等资源,为特殊食品行业搭建具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在技术创新环节,以陈卫院士团队为代表的特殊食品科研技术团队,重点围绕当前行业中需求最强烈、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开展原创性、应用性研究。中心还将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培育行业高端人才,共同合作突破特殊食品领域的技术难题,提升特殊食品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成果转化环节,中心构建的中试熟化、产业孵化等基地,为特殊食品科研机构、企业搭建对接“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举例而言,科研团队研发的特殊食品相关创新成果,可通过中试熟化基地,把实验室成果工艺放大,并进行商品化试制,吸引企业投资生产。

在企业服务环节,平台将为特殊食品企业提供注册登记、定向研发、知产保护、标准制定、人才互派等全链条服务,帮扶企业从“蹒跚学步”到“步履稳健”。

此外,中心还将整合相关资源,打破科技研发与生产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使研发端与生产端、需求端之间有效对接,引导科研机构研发更具有转化价值、市场需求迫切的技术成果,提高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率。

总体而言,该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有利于打破国内特殊食品领域各单位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技术合作、信息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形成政产学研紧密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培养一批科研型高端人才、孵化一批科技型创新企业、打造一个专业性品牌论坛的目标,服务我市打造特殊食品这一新的标杆产业,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特殊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娟)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