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政治

韩立明: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韩立明
2021年10月12日07:40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踏上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为南京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省会担当,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打造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硬核支撑。

聚焦原始创新,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南京是全国科教中心城市,理应在原始创新上作出更大贡献。南京将持续强化自主创新,努力成为重要科技领域的领跑者、开拓者,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积极布局重大科创平台。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产出更多原创成果,加快信息高铁综合试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中心建设,在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布局新设施。深入推进产学研高效合作。支持在宁高校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支持在宁高校院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省产业需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等学科建设,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形成世界一流学科集群。支持建设江苏应用数学中心等基础研究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聚力攻关“卡脖子”技术。鼓励创新型企业与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领域制定清单、开展研究。实施“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支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设备、高性能膜材料等领域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聚焦产业创新,推动新兴业态拔节生长。近年来,南京紧扣重点产业链和未来产业打造,做好移栽大树、培苗育树、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南京将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化、跨越式发展。围绕“锻长板”,持续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专项行动,提升软件信息服务和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持续做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潜力产业。深入实施“链长制”,每条产业链打造3-5个聚焦细分领域的产业重点园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围绕“早布局”,加速形成未来产业爆发力。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未来网络、类脑智能、新型生物制造、氢能高效利用等重点产业,力争未来五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强化未来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等布局,全力支持“种子”产业加快成长。大力拓展应用场景,积极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围绕“快转型”,不断增强绿色产业支撑力。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牵引,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智慧能源利用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重点化工、钢铁企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

聚焦创新产出,推动“科创企业森林”枝繁叶茂。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必须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南京将持续深化探索,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型企业爆发式增长。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强化“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支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化研究(试验)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加速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完善以研发投入、技术服务、高企孵化等为主要依据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加快市场化运作、规模化扩张步伐,到2025年培育40家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达到2万家。培育壮大创新型市场主体。实施“科创企业森林成长计划”,加强创新主体多元化培育,建立全周期、全要素支持体系,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全领域“科创企业森林”。突出应用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更大力度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健全新产品、新技术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和新产品使用行政免责等机制,帮助初创科技企业跨越“创新峡谷”。坚持工业互联网与产业生态圈相融共生,每年推出100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创新产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

聚焦创新空间,推动功能布局迭代升级。南京将坚持全域创新,加快构建“巷、港、湾、园”多层次创新布局,促进产业空间与科创空间高度融合,形成全市域“无处不创新”的浓厚氛围。城市硅巷突出彰显活力。增强创新孵化功能,加快集聚知名孵化器、加速器、校友基金和科技中介机构等要素,提高产出效益,打造主城高密度创新综合体,形成创新创业的城市活力中心。大学创新港突出机制创新。依托在宁高校启动建设3-5个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大学创新港,集聚高质量科研平台、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形成“校区、园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综合体。“海智湾”突出国际化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涉外服务、生活体验、制度适配等“类海外”环境一体化集成,为留学归国人才落地发展、落户生活等提供“一站式”服务。高新园区突出完善功能。深化高新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与协调布局机制,推动15个高新园区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统筹联动水平。推进各高新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

聚焦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协同共生。南京市委市政府聚焦“多浇地、少浇苗”的定位,打出了优化创新生态的“组合拳”。打造集聚高端人才“强磁场”。近年来,南京累计吸引8名诺贝尔奖、1名图灵奖得主、132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我们将深入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构建高峰、先锋、菁英、宁聚人才计划体系,到2025年集聚100个顶尖人才(团队)、新引进3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持续办好“南京创新周”,巩固拓展“生根出访”计划,加快建设一批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国别)合作科技园区。打造多元科技服务“新体系”。积极发挥科创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效应,为创新产业营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态。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到2025年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强市。健全住房、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等多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实施新一轮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在科技项目管理、职务科技成果确权、专利权人开放许可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探索建立“科研特区”,在重大任务凝练、学科特区开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发力突破,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厚植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核心优势。

(作者为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责编:萧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