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江共生,保护修复“母亲河”
【写在前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南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古都。五年来,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美丽古都生态底色更靓。
一江清水、两岸葱茏。
又到一年“最美季节”,“长江传奇”游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醉美”长江南京岸线,见证近年来“母亲河”发生的巨变。
一串“大数据”
【话筒1】“我家住汉中门,在珠江路上班,有时还要常住江宁厂区,这几年,身边的河道都变清了,还修了健身步道。” ——市民刘先生
【解读】“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干流岸线总长186.55公里。”市发改委(长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守好总书记立下的政治规矩,坚定用好总书记开出的治理良方,坚定走好总书记指明的发展路径,在“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实践中守护好“母亲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近五年来,长江南京段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逐月水质达标率为100%,72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100%达标,150条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并实现“长治久清”;空气优良率从2016年的64.4%上升到2020年的83.1%,PM2.5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1.3微克/立方米,去年大气、水环境质量均位列全省第一、达历史最好水平。
与此同时,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生产岸线占比由28.3%下降至16.8%、生态岸线占比由66.2%提高到77.9%;发展方式显著转变,重化工业有序转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1.9%,高新技术企业数五年增长5.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5%;治理能力显著提升,长江大保护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组“止血术”
【话筒2】“过去这里是‘工业重镇’‘化工基地’,现在这里是‘滨江绿地’‘生态花园’,幕府山燕子矶一带一定会越来越好。”——市民吴女士
【解读】“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把“治病”作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
市相关部门表示,“治病”先“止血”,我市以重点领域整治为突破口,出重拳、下猛药,抓牢突出问题整改,逐步扩大治理范围、拓深治理层次,持续打好长江生态修复攻坚战。
“止血术”首先治“岸线乱占”之病,打造水美地绿的生态廊道。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生产岸线32.2公里,全面完成150个干流岸线清理项目,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中心城区主要范围)生产岸线全部退出,整治建成万亩滨江“清肺”,长江“黄金带”镶上了众多“绿宝石”。
“止血术”同时治“水体污染”之病,确保“一城清水”入长江。2016年以来,全面推进金川河、九乡河、七乡河、北十里长沟、朱家山河等主要入长江支流综合治理,规划布点村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止血术”还要治“重化围江”之病,拔除污染问题的根子。2016年以来,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56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化工生产企业入化工园区率达61.2%、排名全省第一,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南钢、梅钢、南化、金陵石化等重点企业减污降碳、绿色转型正有序实施,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循环改造加快推进。
一次“进退间”
【话筒3】“今天我又没有白跑,在下关滨江码头拍到了3次江豚,这小家伙常住我们南京了嘛。”——摄影爱好者王同学
【解读】治“病症”,还要祛“病灶”。市相关部门表示,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由洲岛到岸线、再到全域,推动“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进退”之间再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突出生态增容增值,我市扎实推进还草还湿还林、滨江湿地保护修复、废旧矿坑生态修复等工程。2016年以来,每年修复湿地面积3000余亩、累计达1.7万亩,先后新建池杉湖、东屏湖、龙袍、石臼湖等4个省级湿地公园,自然湿地保护率突破70%,从全省第六跃居全省第一。
突出洲岛修复利用,我市逐一对长江南京段洲岛(共7个,其中面积较大洲岛3个)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规划保护,上游新济洲(含新生洲)、中游江心洲、下游八卦洲,正串联起美丽的“生态岛链”。
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南京段成为野生江豚种群稳定的栖息地,南京成为唯一在市中心江段能观察到野生江豚活动的沿江城市。
突出文脉融合传承,编制实施“一江两岸”规划,深化“九大城市客厅”建设。目前,鱼嘴、绿博园、定山城市客厅等3处已建成开放,全市72公里滨江绿道基本贯通,沿江绿色廊道已全面联网成片,渡江胜利纪念碑、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等70处历史文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人文江岸、绿色江岸成为长江南京段新品牌。
一套“组合拳”
【话筒4】“现在我一停船靠岸,就有‘岸电’能接上,再也不用柴油发电机了,那东西又吵又臭。南京普及港口‘岸电’真是一件利江利城的大好事!”——船员孙先生
【解读】岸上岸下、干流支流。我市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着力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打造“与江共生”立体保护体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径。
据介绍,强化法治护航,我市在立法方面,率先制定长江岸线保护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在执法方面,率先将“双随机”抽查作为生态环境执法常态化方式,坚决防止污水流入长江;在司法方面,支持推动最高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环境资源法院等入驻,持续加大司法护江力度。
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科技支撑,拿出科技治江的“南京方案”——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共建共治,形成“资本+”“社会+”“网格+”“区域+”等机制,探索长江水环境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新模式,推动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好转。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专家点评
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打赢长江大保护持久战
张爱华(河海大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南京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长江大保护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江大保护纵深推进,环境安全更有保障,治理体系更趋完善。
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长江—南京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长江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地域文明,赋予了南京四大古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等重要地位,也为当前和未来城市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廊道和创新载体。而南京也在全力守护好它的“母亲河”长江。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和江苏省会城市,近年来南京的努力亦有目共睹:工业搬迁、沿江整治、河道治理、土壤修复、旧城改造、产业升级、配套提升……并立志“十四五”期间坚持不搞大开发,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切实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打赢长江大保护持久战。
事实上,南京城市与长江的共生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围绕“水”这一核心,持续增加长江与南京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的关系及内涵的探讨,如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自净容量的改善等。同时,随着水生态及水生态安全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南京已不满足于“达标”,将生态与环保相融合,坚持不搞大开发,打赢长江大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攻坚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