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东致力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

漫步如东海堤,海面上竖起的成排“大风车”不时映入眼帘,场面蔚为壮观。经过近15年的规划建设,我县风电场已颇具规模,今年以来,已实现上网电量超42亿千瓦时,同比去年增长超65%,预计到年底,有望突破60亿千瓦时,超过全社会用电总量的80%,再创历史新高。
在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风口期”。我县既是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又有可建3000万吨级LNG接收基地的能源岛,能源资源及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放眼“十四五”,如东在“双碳”实践中有了“先手”棋,后手还在加快布局氢能赛道,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如东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一个动能强劲的“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正从蓝图迈向现实。
在我县沿海,国家电投、三峡、中广核等11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待“十三五”期间规划的所有风电场全部建成投产后,我县每年可为江苏电网输送清洁电力超135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4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
“双碳”目标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及以LNG为主的低碳能源均进入加速提升期。为保证“十四五”及未来如东风电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我县于去年启动了“十四五”海上风电布局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初稿已被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范畴,根据最新规划,我县“十四五”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80万千瓦,其中,领海线内132万千瓦,领海线外350万千瓦。与此同时,我县还积极部署“十四五”光伏规划的编制工作,拟充分挖掘沿海地区水面和闲置滩涂资源开发光伏发电,经初步测算,全县光伏规划容量超过500万千瓦。
LNG产业方面,根据国家三部委全国LNG接收站码头布局规划意见,我县洋口港作为全国LNG布点重要港址,将布局4个泊位,规划接卸规模超过2000万吨。截至目前,这一布局目标已全面达成,阳光岛“能源岛”上现已集聚中石油江苏LNG、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站、协鑫汇东如东LNG、如东洋口港LNG等4个重大能源项目。
重大能源项目的快速落地实施,是我县聚焦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争当能源绿色转型典范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优化天然气产业布局,眼下,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江苏省沿海输气管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投运后,年输气量可达160亿标方。该项目分为南线、北线两个部分,均途经如东境内,包括“如东-常熟-太仓段”“如东-盐城-滨海段”,其中,如东段是能源岛“蓝金”外输的重要通道,建成通气后,将有效缓解苏中苏北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强化管道储运基础设施。
蔚成“风气”的同时,我县还在聚力构建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元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日前,县政府、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氢能产业项目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绿氢产业链。
据悉,该氢能产业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其中制氢投资20亿元、加氢站投资5亿元、生产线投资5亿元。根据协议,各方将联合在我县建设可再生氢能供应链基地、氢能关键装备基地,设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开发建设滩涂光伏、海上风电项目,配套建设制氢、加氢站;以加氢机、控制系统与液氢为切入点,率先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加氢机、控制系统与液氢装备为主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并通过关键装备研发与制造,促进技术转化与商业化应用推广,共同构建氢能产业生态。
以“风气”为先,以“氢能”加注。“十四五”期间,我县将重点在壮大能源产业规模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两方面协同发力,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制氢、储能、海洋能、海洋牧场等模式,大力发展冷能利用、天然气发电、装备制造等LNG下游及配套产业链,全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徐书影 冯益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