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七旬网格员写下80万字民情日记:乡亲的心结我最懂
倪伯苍(中)获评“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启东政法供图
“一间小屋,收藏了一个村庄的喜乐悲愁;一头华发,细数着田间地头的无悔春秋;37本日记、80万字记录,你把百姓的需要字字句句装满心口。”这段文字,是12月4日晚举办的“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苏启东七旬老人倪伯苍收获的颁奖词。
73岁的倪伯苍是江苏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一名普通网格员,也是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十年间,他自学法律,并用法律帮助村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这些年来,他先后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苏省十大法治人物”“江苏省最美网格员”等荣誉称号。
“乡亲的心结我最懂”
倪伯苍每天清晨5点左右起床,吃完早饭后第一件事就是走村访户,检查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到了晚上,他会把这一天走访的明细在《民情记录簿》上一一记下来,包括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情况等。这本《民情记录簿》,倪伯苍一记就是十年,足足有37本、80万字。看上去琐碎,却不平常。“除了网格巡查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也有相关政策法规、村规民约,随时可以查阅。”他说。
倪伯苍所在的网格有村民约300户,共800多人,这让他的工作并不那么轻松。《民情记录簿》显示,倪伯苍每年为老百姓处理的事务超过了365件,意味着平均每天不少于1件事。“小矛盾天天有,大矛盾三六九。最快的矛盾纠纷个把小时就能解决,最长的需要调解两三年。”他记得,自己最多的一天处理了15件事,从早上5点多开始,一直到深夜12点。
按倪伯苍的年纪,他完全可以在家安享晚年的悠闲生活,为何还要连日奔波?“乡亲的心结我最懂。”倪伯苍这样回答,一些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法律,总得有人站出来,帮着他们,让他们的“难”有地方诉、话有地方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村里的第一党小组组长、第一网格的网格员,倪伯苍从2008年开始,就在村里从事矛盾调解工作,至今已成功调解大小矛盾千余件。为了方便老百姓反映诉求,2016年,倪伯苍成立了启东市首个以网格为基础的个人调解室——庙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倪伯苍调解工作室。
倪伯苍的工作室像一个小型的“村委会”,墙上挂着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人员公示等信息。他面对的,既有看似“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也有棘手的疑难复杂案件、历史积案等。
自学法律为民解忧
在常人看来迟迟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倪伯苍这里为何就能“拿下”?“自学法律就是我的秘诀,自己都没弄懂,怎么能和老百姓说明白?”倪伯苍说,十年来,他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普及法律知识。在他看来,调解纠纷的前提是提高法律在村民间的普及率。近些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先后参与组织了“法治文艺展演进网格”“巡回法庭进网格”“农民平安法治学校进网格”等一系列普法活动。由其创作的法治类文艺节目更是让村民耳熟能详,他也因此有了“沙地普法名嘴”的美誉。
走进倪伯苍的家发现,这里更像办公场所、法律讲堂:宣传栏内张贴着法治宣传内容,柜子里摆满了各类法律书籍,视听设备一应俱全。倪伯苍经常在家里开展以案释法、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我自己总结出一套‘三心三干’工作法,即为民要真心、办事靠细心、困难献爱心和实干、细干、精干。”面对此番获得年度全国法治人物荣誉,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会继续为法治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民排忧情深似海,为民办事关怀备至。”11月,倪伯苍收到村里一对施姓村民送来的锦旗。此前,两位村民因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纠纷引发矛盾。20多年间,他们争吵不断,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由此积怨。起初,倪伯苍多次上门调解未果。为了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倪伯苍不仅仔细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还查阅了有关土地流转、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相关法律,做到调解时有法律依据。一场数年的矛盾最终达成和解。“像施家这样的土地纠纷,在农村并不罕见,调解这样的纠纷,不仅需要法治宣传,也要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人性化地做思想工作。”他感慨。
对于倪伯苍来说,调解矛盾的义务劳动并不轻松,有时也会遇到闭门羹,但老百姓的矛盾总要有人管。“既要讲法,也要讲情讲义,才能将小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大矛盾慢慢化解,真正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深有感触地说。
“倪老是启东的先进典型,也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主动发光发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以榜样为镜,向楷模看齐,要筑牢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让法治追求永驻心间,为强富美高新启东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启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唐海兵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