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徐州“经济答卷”:稳中有进 向上向好

12月29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关键时期的回顾总结和谋划部署,为做好明年全市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转型升级取得更大突破,城乡发展面貌日益改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好转,民生福祉得到全面增进……“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疫情干扰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交出一份令人振奋的年度“经济答卷”,全年经济运行呈稳中有进、向上向好态势。
亮点一
新的发展蓝图全面展开
2021年,我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将“确立高目标、争作新贡献、实现好开局”作为主题主线,系统展开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制定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聚力建设“五个徐州”的目标任务,研究实施34个重点专项规划,构筑起支撑“十四五”发展的“四梁八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战略目标,研究部署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党建强基五个“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工业倍增、科创平台、生态修复、智慧治理、城乡安居“五大工程”,为开创现代化建设美好未来提供了行动纲领、汇聚了磅礴力量。
亮点二
转型升级取得更大突破
2021年,全市主要指标平稳较快增长,迈上新的千亿级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进出口总额增长22%,大多数指标增速快于全省,部分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五大传统行业”整合整治基本收尾,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57.6%和45%,工程机械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年预计净增“四上”企业194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10家,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3家。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挂牌成立,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亮点三
城乡发展面貌日益改善
2021年,徐州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90项城建重点工程投资完成率创历史新高,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徐连高铁正式通车,“米”字形高铁枢纽已开通6个方向,淮海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成投用,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有序实施,棚户区改造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心城市的格局地位越来越高。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实施,粮食总产量达到106.6亿斤,“三乡工程”取得扎实成效,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亮点四
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好转
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徐州样板”,“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特质更加鲜明。科学精准攻坚污染防治,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78.7%,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86.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圆满完成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完成新造林面积175万亩、约占全省新造林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达到27.8%、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坚定不移打好绿色发展主动仗,严格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2.8%,减污降碳成效明显。
亮点五
民生福祉得到全面增进
我市从严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迅速果断处置“11·25”省外关联疫情,切实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多措并举促增收稳就业,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00元、增长9.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8.8万人、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52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11 所,高考本科上线率创历史新高,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健全完善“五治融合”社会善治模式,圆满完成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全市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7.8%和41.1%,中央信联办交办的第一批信访积案全部清零,行政诉讼案件数及败诉率连续三年实现“双下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