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PM2.5年浓度保持“八连降” 太湖总磷、总氮浓度为近十年最优
人民网南京4月29日电 (马焘焘)“全省PM2.5年均浓度实现2013年以来‘八连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持续提升,升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太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22.7%和13.4%,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27日的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钱江通报。
2021年,江苏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GDP增量全国第一的情况下, 全省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以下,太湖治理连续实现“两个确保”,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为“良”,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由“中等”水平提升至“良好”水平。
环境指标持续突破
据介绍,目前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为Ⅱ类,稳定达到优级水平;长江主要支流水质总体为优,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占98.3%,无劣Ⅴ类断面。淮河干流年均水质为Ⅲ类。太湖湖体总体水质为Ⅳ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Ⅱ类和Ⅰ类,总磷和总氮平均浓度均为Ⅳ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沿线37个断面水质均达到或好于Ⅲ类。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水量为71.77亿吨,占取水总量的99.7%。
物种多样性方面,江苏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6.6,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良”。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范围在61.4-70.7之间,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良”。根据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物种数6046种,其中动物界3390种,植物界265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物种89种。
2021年,江苏辐射环境66个国控点和223个省控点监测结果表明:空气吸收剂量率、大气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处于本底水平;长江、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处于本底水平;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电磁环境监测点监测结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在全省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坚决落实医疗废物、污水收运处置全过程监管,全面筑牢疫情防控环境安全底线。全省60家定点收治医院、29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315家处理涉疫污水处理厂全部纳入监管,做到医疗废物、医疗污水收运处置‘两个100%’。”钱江说。
生态多样性显著改善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继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之后,生态环境领域又一个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去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生物多样性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长江江豚引人注意。今年以来,江苏省监测中心通过环境DNA技术,对长江江豚数量、出现频率和活动范围等作了监测评估,加上长江十年禁捕成效,江豚栖息地质量大为改善。“现在发现江豚检出的频率、范围等均出现明显转好的趋势,这也就增加了给公众看到的机率。可以这样来比喻,江豚这个‘明星’,原来只是科学工作者能看到,现在只要你关注,普遍老百姓也能看到,江豚‘曝光率’显著增加。”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名介绍,现在不仅是江豚数量,其它物种数量也在增加。根据江苏省已经完成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来看,能记录到的生物物种数量在增加。这主要得益于环境质量在改善,生态系统在优化。
这个月初,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这是江苏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出台的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文件,将重点构建“1+8+N”的生物多样性工作体系。“1”是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目标,“8”是明确8个重点工作任务方向: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利用机制、严格执法检查和监督评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N”是提出若干具体方案或措施。如加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研究制定,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发布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治污抓手不断丰富
2021年以来,江苏结合生态环境部通报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检查,对一批人为干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与地表水断面监测站点问题进行了查处,徐州、泰州等地多人受到免职、处分等处罚。“十四五”期间,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水质目标任务,江苏将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启动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沿海地区建立“9+2”攻坚体系。分类整治入海排污口,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开展沿海城市污染治理行动,沿海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海水养殖环境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行动,岸滩环境整治行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以及流域海域统筹治理行动。同时,建设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监管能力和美丽海湾。
去年,江苏出台了《江苏省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全省碳监测体系也初步形成。《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的观测能力(一期)建设方案》也将有力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与“十三五”相比,江苏拓展了监测网络的广度,拓展了监测的领域,实现了监测手段的智能化。
2021年,江苏全省地表水的水质自动站数量达到802个,覆盖长江、太湖、淮河以及重要饮用水源地、重点的省级市级的交界断面,实现全覆盖。国考断面达到210个,与“十三五”相比翻了一番。空气自动站数量增加至199个,在“十三五”期间建成2016个网格的PM2.5网格化基础上,去年建成有2056个测点的国内首个省级智能化VOCs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江苏省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全省158个工业园区也完成了水站、气站一些建设工作,为工业园区的限值限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十四五”期间,江苏建立健全覆盖海洋、地下水、水功能区、农业面源、温室气体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在自动化监测基础上,江苏高标准建设完成集“监测、监控、执法、执纪”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汇聚全省210个国考断面、655个省考断面,以及饮用水源地和土壤的详查点信息;集成全省约20万家的监管对象“一企一档”信息,1.2万家排污单位在线监控数据实现省级联网,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量、用电、工况、视频监控等信息公开开展分析,实现“自动关联-问题发现-实时预警-线上交办-跟踪调度-督查销号”全闭环智能化管理。
“今年,生态环境部还将我省列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现代化实现。”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滕加泉介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