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人民日报:江苏等多地推动科学立法 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杨文明 王崟欣
2022年05月24日07: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多样生物,我们共同守护(美丽中国·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下))

《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15版 版面截图

原题:多样生物,我们共同守护(美丽中国·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下))

核心阅读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江河畔以调研推动科学立法,在实验室里为植物制作“备份”,在绿道边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摸清“家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身努力,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

守护多样生物,如何成为行动者?或许,我们可以从本期几位主人公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在江河畔,以调研推动立法

淡黄色、椭圆外形,酷似一枚硬币……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主任王备新在江苏昆山城郊一条修复后的河流中,发现了底栖动物扁泥甲的身影。这是扁泥甲在江苏的平原河流中首次被发现。

这次发现源于王备新2017年开始的一个研究项目。2017年到2019年,江苏首次组织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调研,为2020年启动的《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制订工作提供支撑。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王备新带队到宜兴、昆山、句容等地开展了实地调查。

“和2007年在南京紫金山中的溪流里发现扁泥甲不同,这次发现的地点更接近人类活动区域。”王备新介绍,扁泥甲是典型的环境指示物种,不仅对水质要求高,且易受河流所在流域的陆地环境影响。这次发现扁泥甲,说明10多年来环太湖水环境治理取得了实效。

2020年,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制订工作启动阶段专家意见征求会上,王备新提出保护对象和内涵的特殊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着眼点宽广——保护对象应是所有生物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从2017年开始,我们团队历时5年,进行了长江干流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从下游溯江而上,去往中游和上游。”王备新说,“通道性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也不能只立足一时一地,因为生物的生长、发育、繁衍有自身规律。”

2021年11月,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一次立法座谈中,王备新提出,针对长江流域江苏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款,一方面要系统建立与中、上游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布局建立观测点站,对长江禁捕等措施及生态修复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考察,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目前,这一建议已在落实中。

在实验室,给植物制作“备份”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离体库内,存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外观上看,瓶内植物呈现嫩绿色,在库内众多玻璃瓶中并不起眼,但这对于离体库高级工程师何俊而言,却尤其难得。

“这是极度濒危物种距瓣尾囊草。几年前,种子采集员只获得了5粒种子。”何俊说,“拿到后,我们迅速消毒、放入无菌瓶进行萌发培养,但只有一粒种子萌发。这种子娇贵,我们培养得也格外小心。”随着植株缓慢长大,这株距瓣尾囊草逐渐有了数量更多的芽,离体库另一位工程师李春芳继续探索诱导它生根。“如今,我们通过组织培养扩繁的距瓣尾囊草,不仅种在了种质资源库苗圃,还开花结出了果实!”何俊说。

“大多数植物种子可以在低温干燥的种子保存库内保存成百上千年,但有些植物种子很难在低温干燥环境下长期保存。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离体植物保存技术应运而生。”何俊介绍,不同于种子保存,植物离体库实际上是将植物外植体,比如芽、茎段或叶等,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组织培养。据估算,有3%—20%的植物不适合用常规低温干燥的方式保存,离体保存成为保存这类植物种质的重要方式。

在离体库,已有1300多种植物得到保存,绝大多数是珍稀濒危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极小种群植物。何俊说,为更有效保存植物,他们会优先选择不易通过种子保存、数量稀少的物种保存。同时,随着一些种子低温干燥保存技术更成熟、部分植物发现更多野外植株,离体库保存的植物数量也会随之调整。

“保存珍稀濒危植物,为它们制作‘备份’,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但我们并不仅仅停留在保存上。”何俊说,“延长继代周期,破解尚未实现离体保存物种的保存技术,诱导植物生根实现珍稀濒危植物扩繁……迎接挑战、解决新问题才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在绿道边,记录下多样精彩

一场雨刚过,福建省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园里的草木被冲刷得格外清爽。“雨后的清晨鸟类活动频繁,很适合做鸟类调查。”李熙慧说。长期的生物调查经验,让她只听声音便能辨别常见的鸟类。

李熙慧是当地一家杂志社的编辑。5年前,她陪着孩子在武夷山参加自然观察活动时,遇到了来此进行昆虫调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红斌。自此,李熙慧便在梁红斌的指导下,尝试在城市空间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李熙慧从零开始,买了昆虫学、鸟类学、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高校教材自学,参加鸟类学、物种调查方法培训等。那时,李熙慧家附近的福山郊野公园步道一期刚刚建成,她便把郊野公园当作实践地。

5年时间,普通游客眼里“风景好、空气好”的福山郊野公园,在李熙慧眼中逐渐有了更多内涵:这里有哪些树种?原生植物、园林植物比例各多少?在这里,李熙慧常常一待就是一上午,记录物种种类、观察它们的习性。

历经上百次调查,2020年,李熙慧将福山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整理成阶段性报告,连她自己也吃了一惊——一座城市公园内,竟记录到140多种鸟类、2000多种昆虫。2021年,福州市鼓楼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李熙慧的调研成果成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如今,李熙慧的调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记录福州金鸡山公园、福州乌山历史风貌区等区域生态数据,参加闽江河口湿地鸟类调查……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让李熙慧在生物调查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研究,让大家更了解动植物,进而更好地保护它们,我觉得很有意义。”她说。

(责编:黄竹岩、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