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教育

江苏:“双减”后的暑假在趣味中开启

2022年07月05日08:33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双减”后的暑假在趣味中开启

暑假来了!6月28日,省教育厅举行“教育强省建设百校行之‘双减’政策落地”媒体采访活动。记者走进南京市多所中小学发现,孩子们的暑期实践增添了许多新趣味,有的学校甚至还给家长布置了一份新奇的“暑假作业”。

观察鸡蛋,探寻神奇生命之旅

刘溱越是南京市双塘小学三年级学生。今年暑期,除了击剑、舞蹈、机器人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她还有一项重要作业——观察记录一颗蛋的孵化过程。“每周有一天可以回学校现场察看,其余时间可24小时通过手机电脑来观察。”

原来,双塘小学建成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生态馆,馆里有小菜园、菌菇培育屋、鱼水共生系统、生命孵化系统、小养殖等项目。暑假,学校准备了小鸡小鸭的种蛋,布置好适宜的环境和温度,利用云直播,引导孩子们时刻关注种蛋的变化,探寻神奇的生命之旅。

该校校长阙俊介绍,孩子们通过接触小动物,直观目睹生命诞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懂得爱与尊重,懂得珍惜与感恩。同时,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其综合素质。

同样是一颗蛋,不同年级的作业并不一样。老师根据一到六年级孩子不同的身心特点,设计出相关的任务清单。比如一、二年级可选择用一段语音,记录蛋的孵化过程和自己观察的心得体会;三至六年级可写一本观察日志,用文字记录蛋的孵化过程,描述细微变化;喜爱绘画的同学可创作一本成长绘本,用画笔记录蛋的孵化过程,也可以学唱一首歌谣,主题可以是小鸡、成长、生命,或是配图制作成一段视频;开学之后,走访学校周围的幼儿园,作为小讲师向幼儿讲述孵蛋的过程,科普小鸡、鸡蛋以及孵化的科学小知识,带领幼儿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领略自然万物的神奇之处。

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则布置了一份科学小研究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鱼水共生系统,自己在家动手制造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可以是鱼缸,也可以是废弃的食用油桶,学生通过实验,根据这个小池塘的大小、池塘内生物数量的多少,测算出双塘小学半亩塘里生物的合理数量范围,形成研究报告。

搭建桥梁,学科融合就在身边

在南京考棚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几名同学正聚精会神地用木棍搭建一座“廊桥”。他们借助井字形结构搭建出的“廊桥”,没有用一根铆钉,也没有用一滴胶水,却稳定坚固。

“我们的社团叫‘桥思妙想’,搭建桥梁看似考察动手能力,其实综合调动了孩子们的多学科融合知识。”考棚小学校长袁塞介绍,为更好了解桥的历史和结构,老师专门带孩子们实地去观察了文德桥。

“双减”背景下,考棚小学有个“三chang作业”——常态作业是单元基础作业,长程作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尝试作业则通过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研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不断尝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学校为此设计了“八大门类、20项科目”的校班两级社团,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指导。

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科融合,学校今年打造了《读“城”记》暑期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将国家学业课程、思政主题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劳动打卡、每日体育锻炼和心育相融合。该校副校长徐珺介绍,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假期让孩子读“历史”之城、读“非遗”之城、读 “桥趣”之城、读“自然”之城、读“创想”之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初步解决方案。“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探索多元评价方式,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让教育回归初心。”

小学的暑期实践作业精彩纷呈,中学的作业也是意趣盎然。在南京钟英中学,一体式模块化设计的 “钟英之旅”,包含了学习之旅、劳动之旅、体育之旅、艺术之旅等,学校结合学科特点优化作业形式,开创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融合性作业。钟英中学副校长徐云飞介绍,生物学科布置学生用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制作细胞模型。化学学科,学生将化学方程式排列成“福”字,将化学元素组成对联。这样的作业既有趣味,又体现了学科融合。语文学科让学生续写中国家书故事,历史学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物,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工具进行仿制,学生化身为“国宝守护人”。

带娃指南,留给家长的“暑假作业”

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说,这一年,学校“减负增效”的工作可谓初见成效,但最重要的成效是建立了推动“双减”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作业减少了,课余时间多了,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度过有意义的假期时光呢?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今年暑假首次推出《家校共育指南》——留给家长的暑假作业。这份带娃指南,紧扣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基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召集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研发了10个专题,分别是“劳动专题、学习专题、游学专题、亲情专题、创新专题、健康专题、读书专题、梦想专题、合作专题、责任专题”,每个专题按照低中高年级段给出不同的指导建议。

这份《指南》操作性很强,比如,“劳动专题”中,一年级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学会正确垃圾分类,学会清洗红领巾、袜子等;到了五年级,就要学会使用收纳箱分类整理四季衣物,学习种植植物并做好养护,学习缝纽扣、做早餐等。孩子们可以挑选一个或几个专题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照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丰富的课余生活。五年级学生方佑心是学校“乐学小厨神”社团的成员,她告诉记者,这个暑假准备把自己在学校学做的绿豆糕、寿司、水果茶等美食,都做给家人尝一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省教育厅双减办主任孙其华认为,尽管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但他们的品行、习惯、阅读兴趣、意志力以及幸福感其实都源于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是需要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期待通过家校共育的有效落实,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通过给孩子们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为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 本报记者 郑 焱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