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能源体系擦亮江苏绿色低碳“底色”
近日,《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到2025年,省内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以上,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600万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超过34%。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以上。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将为我省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现代化篇章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按2022年协鑫科技颗粒硅产能26万吨计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11.4万吨,相当于多植树4940万棵。待协鑫科技目前规划颗粒硅产能60万吨全部投产后,则相当于每年多植树1.14亿棵。”在徐州6万吨颗粒硅项目成功投产基础上,7月,协鑫科技又一个10万吨级颗粒硅项目首套装置生产线正式投运。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成功投产的颗粒硅技术是协鑫科技超10年潜心研发的“黑科技”,其每生产一千克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仅为3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大大刷新了德国瓦克公司此前所保持的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全球最低纪录。
协鑫科技取得的长足进展,是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4443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量的28.8%。其中,光伏发电装机位居全国第三,生物质发电装机位居全国第四,全省能源结构渐趋优化,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日趋明显。尤其在光伏领域,我省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省内硅片、晶硅电池以及晶硅组件等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8.5%、38.8%和49.1%左右,产品远销海外,品牌效应凸显,形成了“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的名片。
随着“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球能源将加速向低碳方向演进,以及我国将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可再生能源依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为此,“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全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稳步有序开展海上光伏建设,加快推进“光伏+”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生物质发电,科学推进抽水蓄能开发,高效多元推动非电利用。
《规划》显示,到2025年,省内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以上,实现能源消费结构有新优化。根据估算,“十四五”期间,我省光伏发电将新增约180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690亿元;各类生物质发电将新增约6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35亿元;抽水蓄能将新增约68万千瓦,新增投资约37亿元。
能源改革需啃下“硬骨头”
突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导向,加速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和高比例速度;突出产业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协同,推动全链条发展;突出投资和效益测算,推动可再生能源平价普惠……《规划》紧盯能源转型的关键着力点,加快推进我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但仍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在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赖力看来,第一个难点是打造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并推进源网荷储的一体化;第二个难点是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机制。
所谓源网荷储一体化,就是要让能源设施多能互补,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要素,将能源网络中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互联互通。“源网荷储四个环节对应着不同的主体,有新能源开发企业,有电网公司,还有工业用电大型企业,因此多元化主体格局的利益协调统筹机制亟待创新。”赖力说。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自身又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土地需求高,长期受到土地资源、生态红线、林业、海域使用等因素制约,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约束愈发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而我省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与省内负荷消纳呈逆向分布,省内电源侧调峰资源潜力有限,导致可再生能源消纳难。
用不完又送不出,消纳难题亟待加速破局。为构建新型电力消纳机制,《规划》提出,在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上,还需着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模式创新,探索建设新一代电网友好型可再生能源电站,完善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和共享共建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网友好性。
江苏光伏发电领跑全国,但作为耗能大省,我省缺乏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需要更好地利用屋顶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江苏有超过12亿平方米的屋顶面积,如果其中50%安装屋顶光伏,年发电量可超过700亿千瓦时,占江苏省总用电量的10%,有望帮助江苏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省光伏产业协会会长张国兴说。
倒逼企业升级“掘金”手段
可再生能源产业可有力带动装备制造、科技研发、配套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自然也成为企业积极布局的新“蓝海”,但也将考验企业的“掘金”能力。
天合光能是国内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认为,《规划》出台后,江苏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所有企业都应加快转型升级,适应并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天合光能将大力布局储能、特高压、能源数字化等最新领域,这些领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是全新的‘蓝海’。”高纪凡表示。
倒逼产业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规划》明确,将推进单晶行业转型,深入研究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新型组件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动废旧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及新产业链发展,提升我省光伏企业竞争力。
“今年,双良节能正力争在年底前将公司包头厂区的硅片产能提升至20GW。到2023年,公司包头厂区的硅片产能有望达到40GW,产能会迎来一个飞跃式增长。”双良节能董秘王磊介绍,公司的单晶硅片产能正在快速扩张。其产能扩张的背后,是近5年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规模保持在8000万元以上,研发投入占比基本维持在4%左右。作为回报,7月20日,公司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拿下大订单,安徽华晟新材料将在2022年至2025年期间,预计采购单晶方锭7800吨,销售金额预计达到30亿元。
更多新技术还在新能源领域“抢占”落地场景,日前,江苏首个数字人民币光伏结算场景在苏州正式落地,进一步拓宽数字人民币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应用。
苏州东安岩芯能源是一家新能源方向的科技企业,公司与苏州相城区5家企业开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合作,近两个月累计发电量超过65万千瓦时,上网电费和补贴金额达28万元。与以往不同,这笔费用通过数字人民币支付到账,这也是省内首笔数字人民币光伏结算。“通过数字人民币结算可以实现结算款项的实时到账,它的结算效率很高,安全性也很高。”东安岩芯光伏项目负责人胡彦伊说。
□ 本报记者 陈澄 沈佳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