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政治

看江苏丨“南秀北雄”,奔向下一个万亿

俞杨
2022年08月30日11:07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长三角41城“半年报”数据显示,尽管新冠疫情左冲右突,这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依然稳住了基本盘,堪为中国经济压舱石。

就其中8个万亿城而言,上半年经济总量均在5000亿元以上。尤其是,苏州稳定过万亿,上海接近2万亿,殊为不易。前八之下再数三位,则分别是常州4264.62亿元、温州3745.8亿元、徐州3719.06亿元。

世界瞩目长三角,这里的发展争分夺秒。预见“十四五”,如若再增2个万亿城市,长三角“万亿俱乐部”成员届时将满10位。它们会是谁呢?

角逐万亿之城

向长三角第8位万亿城市南通身后看,2021年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有两个,都是江苏的。

一个是苏南工业明星城常州,去年GDP达8807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江苏省第五位;另一个是苏北领头羊徐州,去年GDP为8117.44亿元,以全省第六稳坐苏北地区头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长三角城市GDP在8000亿量级的还是空档,2021年常州和徐州则双双突破。在江苏省内,经济排名位列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个万亿城之后,常州和徐州也被视为江苏的“腰部”城市。

从发展经验上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后,有望在两三年内超万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告诉人民网,GDP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产业体系已经比较雄厚,形成了一股让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势能”,从而不需要太多时间、经历太多困难即可进入万亿门槛。

所谓“势能”,肖金成指出,因为产业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城市GDP较低时,其或以农业、工业初期为主,产业链条尚不完备;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量级,中后期的工业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力、物流、人口、消费同步迭代,从而促进经济像滚雪球一样向前推进。

在常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GDP突破1万亿元。徐州“十四五”规划中亦明确,到2025年GDP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

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侯祥鹏看来,南京和苏州从突破8000亿到超过万亿用了2年,无锡和南通用了3年。实际上,只要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就可以在两至三年内实现经济总量从8000亿向1万亿的飞跃。

但其背后,侯祥鹏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源还是要素投入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内生增长理论告诉我们,要素投入包括研发投入可以积累物质资本,增加人力资本,创造新技术和新知识并带来外溢效应,从而生产更多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笃定工业立市

近观常州和徐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工业的强劲增长。

数据显示,常州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增幅全省第四、苏南第二;徐州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

作为工业明星城市,常州的制造业不容忽视。“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叶茂。制造业是常州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以三个“最”字描述常州的制造业家底。

常州的产业强在哪儿?工业门类全、“隐形冠军”多、创新集群强,被视为常州产业的优势所在。比如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有189个,666个小类有598个,在69个同类城市中,常州拥有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比如不大为人熟知的,2021年常州动力电池已建在建产能位居江苏省首位,产量在国内占比三分之一,国内市场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再看徐州,徐州“十四五”规划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

8月召开的徐州市委工作会议亦强调,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勇争先,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代表,肖金成表示,徐州抓住工业不放松,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比较成功。目前,徐州拥有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苏北地区遥遥领先。

人民网注意到,2021年,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位中,常州位居第16位,徐州提升到了第24位。侯祥鹏说,特别是两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发力方面表现抢眼,常州去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1.9%,其中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徐州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7%,其中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超过40%。

经济强,重在工业强、产业旺。侯祥鹏认为,两市都牢牢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真正体现出实体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南秀北雄”

常州处南,徐州居北,30年来经济体量你赶我追。

2004年,常州GDP为1101亿元,成功反超徐州的1096亿元,此后徐州一直处于追赶之中。2021年,常州GDP高出徐州近700亿元。

肖金成认为,常州地处江南,位于上海与南京之间,经济上受上海辐射,县域经济发达,产业链与上海深嵌。虽然常州人口少、面积小,但人均GDP、地均GDP可观,老百姓较为富裕。

根据常州、徐州两地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徐州全市常住人口902.85万人,常州全市常住人口只有534.96万人。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项上,常州去年为56897元,徐州为34217元。

九省通衢,四通八达。对徐州而言,传统意义上最鲜明的地域标签是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更有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加持,为其城市首位度带来了更大的扩展空间。

早在1986年,在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议下,一个以徐州为区位中心、横跨苏鲁豫皖四省多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诞生。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优势共享更多是主观愿望,客观上向心力还需要加强。”肖金成说。

回观徐州近些年的发展节奏,其经济总量分别于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突破5000亿、6000亿、7000亿和8000亿元,每两年就能跃进一个新的千亿级,显示出经济发展的潜能和韧性。

眼下,常州已经响亮奏起了“奋进万亿之城”的号角。年初,陈金虎在常州市人代会闭幕讲话中即明确表示,“根据相关数据测算,2023年我们将迈入‘万亿俱乐部’。”

面对未来竞争,侯祥鹏提出,关键是要优化营商环境,集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为己所用,借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夯实原有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布局新赛道,优化新动能,构筑新高地,厚植新优势,在新一轮竞合中卡位争先。

一个是苏南经济的代表之一,一个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南秀北雄各展所长,两市都有机会抢先或并行闯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揭晓,就在不远的未来。

(责编:萧潇、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