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杨瑞清:钟情教育四十载 矢志不移“行知路”  

杨维琼
2022年09月10日12:59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杨瑞清带领孩子在行知小学劳动实践区观察荷花。行知基地供图

杨瑞清带领孩子在行知小学劳动实践区观察荷花。行知基地供图

他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模式;

他把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

他40余年如一日践行陶行知精神,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以“闪光教育”、劳动教育做基石,让农家子弟享受到公平教育。

他就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刚刚被评为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四十一载“行知路”

仅有两排平房围合的小院,五个班级170名学生、9名老师......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里小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还得从41年前杨瑞清来到学校说起。1981年,杨瑞清即将从晓庄师范毕业。不少同学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这位土生土长的江浦(今浦口区)人敲开了校长室的门,说要到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学习陶行知,走陶行知之路。”于是,他来到了原江浦县偏远地区的一所村办小学——五里小学。

当时,五里小学的学生包含九个年段出生的孩子,小学阶段平均留级1.27年,大面积学业成绩差,孩子普遍没有自信心,加之不少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学生辍学更是常有的事。

当时,杨瑞清带的一年级起始班中,有一位女孩子被家长要求回家放鹅,杨瑞清坚持每天放学后赶到女孩家,一边陪她放鹅,一边教她功课,给她讲陶行知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终于让这个小女孩重新返校。那段时间,“五里小学来了一位好老师”在农民中间口口相传。

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杨瑞清提出“把小学功能尽可能多地释放出去服务社会,把社会力量尽可能多的集中起来办好行知小学”,村民们先是自愿集资7万元,又主动投工投力,重建学校改善办学环境。

1983年5月,杨瑞清调任县团委副书记,因割舍不下学校和学生,仅仅4个月后他又主动申请回到五里小学,村民又一次自发集资10多万元,让办学条件再一次得到改善。 “41年来,杨校长拒绝了多次提拔机会,一心开展教育实践和实验。”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主任刘明祥说。

上世纪80年代,杨瑞清提出开展“村校联合”,开办夜高中班、五里村扫盲班、家长学习班,在为村服务的同时为校争取发展,1985年将五里小学更名为行知小学,江苏省第一所行知小学自此诞生。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开展“城乡联合”,办起了为城里学生开展学农劳动实践的行知基地,创建当时江苏省第一个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2005年以后,我们又开展‘国际联合’,学校逐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学校,至今累计接待了1.2万名境外师生来校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他说。

“闪光教育”扬长补短

梅花图案上知行合一的理念蕴含其中,行知小学的校徽由一位毕业于行知小学的校友朱仁洲完成。据其回忆,当年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时,是杨瑞清老师的鼓励让他明确了人生方向。“你对色彩与线条那么敏感,可以往美术方向发展。”这位一度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走上了艺术设计之路。

在杨瑞清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他们彼此紧密地挨着,谁也不排挤谁,每颗星星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杨瑞清说:“决不能只盯着考试,只看到分数。”

杨瑞清认为,学习是为了发展,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主体,要让老师当教书的主人,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因此,他开始倡导和实践“闪光教育”,即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并让他们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让孩子快乐自信、健康成长。

1981年,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开设,杨瑞清倡导和实践的“闪光教育”开始扎根生长。行知小学1986届毕业生王荫霞2018年荣获“南京好人”称号,并登上“中国好人榜”,她在很多场合深情地说:“是杨瑞清老师在我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现在已是大学副教授的朱仁洲也常回到学校跟同学们互动交流。他告诉人民网,“小时候其实不理解杨校长跟我说的话,只知道以后可以考美院,要高考的时候才明白,他当时是给我指出了一个人生的方向。”

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成功后,更坚定了杨瑞清以学陶行知为标识,办好农村教育的信心。从五里小学到行知小学,名称改变的背后,是坚定走行知之路的办学方向。

“我先后见证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实验、小班化实验、劳动教育实验、研学课程实验等,共计22项实验,形成了丰富的实验成果。”刘明祥说,在这些实践的引领下,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变化,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办学成果不断显现。“去年,杨校长又带领我们系统梳理,《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荣获了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杨瑞清践行的陶行知精神影响着学校一代代的年轻教师。

聂康灵是去年刚分配到行知小学的新老师,其所教授的班级里有一位同学经常到小树林里观察小动物。“一开始觉得很奇怪,但后来想到了学校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于是就换了个思路,通过孩子的视角,引导他们去发现昆虫怎么运动、周围环境情况等,带着他们写观察日志。”

“劳动教育是一块基石”

步入行知小学,迎面就是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塑像,校园环境清幽,繁盛的树木与缀满果实的梨树次第排列,高大气派的教学楼与“村小”原址低矮的平房形成鲜明对比,除了校舍、运动场,还有农田、果园、茶园、荷园。这里已是南京市多所学校的实践基地。

“当年我们开辟一个小菜园,自制器材办了小气象站,种了一片小树林,后来有茶园、果园、玉米地、红薯地,后来又种荷花,做陶艺,整个过程让我们师生非常受益。”杨瑞清说,那时学校里没有图书,设备也简陋,但身处农村、大自然的丰富资源成了他们教育孩子的天然道具。“劳动教育是一块基石,农村学校很早就重视劳动教育,种菜种树种庄稼,孩子喜欢也乐于参与。”

杨瑞清认为,坚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学科学习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实践课程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一环。“不仅自己受益,我们后来还把这些乡土资源开放给城市学生,算是乡村教育对城市教育的反哺,也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在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小朋友们挽起袖子、戴上遮阳帽,在温和的天气里,翻土、选苗、种玉米、种花生、种中药,收获的季节到了,他们又带上小铲子、背上小背篓,亲手摘下自己种植的果实。毕业于行知小学的副园长余后燕告诉人民网,小朋友们有一堂种植课,四季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老师都会带着他们去实践体验。

当然,除了带他们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之外,幼儿园很注重孩子的天性、学习方式、行为状态、学习方式、家庭教育等,也会经常家访,了解父母的状态,以便对孩子因材施教。“当时我念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教育我们的。”余后燕说。

行知小学劳动实践区占地40亩,其中有果园、茶园、农作物试验区等。挖红薯,采茶叶,摘柿子,赏荷花……一年四季,学生们都可以在农田里种植、采摘农作物。当年的平房教室后,至今仍然保留着一片整齐的玉米地,在这收获的季节绘就了一幅丰收盛景。

(责编:周梦娇、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