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协调为笔 绘就一体化发展新画卷

2022年10月11日08:06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宿迁市苏宿工业园区夜色璀璨。苏宿园区供图

宿迁市苏宿工业园区夜色璀璨。苏宿园区供图

        十年来,江苏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重要指示要求,紧握“协调发展”这支如椽巨笔,绘制一体化发展的生动画卷。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凸显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激发经济动能、畅通要素流动、厚植民生福祉,展现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新气象。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这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提升,为我省构建新发展格局、奋进新征程夯实基础。

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通用码头。受访者供图

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通用码头。受访者供图

国家重大战略牵引,

协调发展跃上新台阶

9月15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由沪苏浙联合出台、进一步支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批17条政策措施。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两年来,示范区产生了88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等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连通江苏吴江和上海青浦的元荡慢行景观桥让人们步行跨省串门——这座网红桥宛如湖上飞舞的同心结,寓意同心共进,象征美好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事关我省高质量发展全局。2018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一体化,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合作中增势赋能。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成长春认为:“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牵引,是江苏积极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的一大特色,也是江苏在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原因。”

“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速延伸,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项目加快实施,我省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中6条建成通车;“创新链上的长三角”落地落实,《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实施2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取得18项重大成果;“循环畅通的长三角”便民利企,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三省一市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的建设随着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而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一年多来,都市圈各城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务实合作、高效对接。今年上半年,都市圈10个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85.82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1%,与去年全年占比持平。十地经济增速,全部高于所在省份平均水平。

在今年6月召开的2022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都市圈产业“集群强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合作协议签署,8月中旬,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开始实体化运作。飞驰的宁句城际,是百姓对南京都市圈发展的直观感受之一。“从去年12月开通到今年6月,宁句城际客运量达160.45万乘次。每个工作日,在句容段进站的乘客85%去往南京。与城区地铁线路双休日客流量减少不同,宁句城际双休日客流量与工作日持平,因为增加了休闲旅游的客流。”江苏宁句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大路告诉记者。宁扬城际、宁马城际、宁滁城际已开工,接线成网、结网成环,不仅方便出行,更利于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聚集。

在南京都市圈中,南京江北新区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紧紧相依的“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致力于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合作共赢。此外,江苏溧阳和安徽郎溪、广德组成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徐州与安徽宿州、淮北共同打造的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省际毗邻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春风中聚势汇能、澎湃前行。

重构经济地理版图,

优势互补各扬所长

苏南、苏中、苏北,是长期以来我省基于传统梯度转移理论进行的区域划分。打破低梯度地区的“位置锁定”,需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重构我省经济地理版图。2017年,我省开始实施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1+3”重点功能区战略,重塑全省发展布局,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

我省为每个重点功能区明确发展定位、量身定制政策支持:以跨江融合为重点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全面转型升级;以港产融合为重点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重点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1+3”重点功能区各扬所长、特色鲜明、成绩斐然。例如,徐州连续6年实现常住人口净流入,累计新增常住人口12万人;江淮生态经济区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74个,占全省39%。

“我们兵分两路,殊途共赴,在深沉的江底,深情地盾构。”“在万里长江,共绘大美画卷。”这是南通市海门区和太仓市两地融媒体中心客户端在9月7日海太长江隧道开工后的真情唱和。海太长江隧道是《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中明确于2025年前兴建的公铁复合型过江通道,计划2028年通车。

十年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力支撑。2012年以来建成过江通道8座,其中3座为综合过江通道,全省累计建成过江通道达17座,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实现过江通道直通。截至2021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不含管道)总规模达18.7万公里。13个设区市全部通动车,高铁里程由2012年底的627公里增至2212公里,跃居全国第三。全省9个运输机场的布局规划全面落地,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

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是协调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今夏两个月的荷花节,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迎来十几万名游客。2017年举办首届荷花节以来,平园池村的千亩藕池、水竹园、采摘园等休闲农业景点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约14万元增加到2021年26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3万元增加到3.4万元。据统计,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1降低为2021年的2.16∶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9月15日,扬州大学农学院孙成明教授团队,到访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稻麦科技示范中心,为指前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核心区的规划出谋划策。常州市金坛区与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以及宜兴市、溧阳市组成的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2019年底入选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验任务包括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建好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国字号“试验田”,将“融”出更美风景。

共建园区引擎轰鸣,

有效缩小南北落差

省委、省政府将共建园区作为推进南北区域互动和产业联动的重大载体,从2006年在苏北开发区设立区中园,正式开启南北共建园区发展序幕,到2015年,全省累计批复南北共建园区45家。

2016年,我省立足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坚持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生态化“四化同步”,打造共建园区“升级版”。2019年开展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2021年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创新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支持苏南苏中苏北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多年接力探索,南北共建园区有效促进南北产业双向提升。苏南“腾笼换鸟”,传统产业转移退出为引进和培育高技术制造业提供空间;苏北“筑巢引凤”,主动接受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学习先进理念经验,集聚人才、项目和资本。同时,助力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带动区域经济振兴发展。苏北GDP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19.8%上升至22.8%,苏南苏北人均GDP的差距由2005年的4.53倍缩减至1.96倍。全省共建园区累计培育企业2000余家,带动就业超70万人,实际利用外资超40亿美元,一批大企业实现跨区域布局。

2011年,由苏州电瓷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在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一期项目。受苏州总部委派,鲁慧民2012年担任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总经理,“十年来,我感到宿迁干部的能力不断提升,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对企业既无事不扰又有求必应。”

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夺得“十二连冠”。十年来,该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6.14亿元,年均增长15.18%;业务总收入1630.3亿元,年均增长24.98%;进出口总额21.6亿美元。“十三五”期间,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以占宿迁全市0.16%的土地完成全市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的工业增加值、8.6%的实际利用外资、19%的企业所得税和37.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单位土地产出水平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的80%,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9年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全省共建园区中率先开展拓园试点。苏州宿迁签订拓园发展协议,新增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今年8月27日,苏州宿迁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推介会上,15个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113亿元。9月1日,苏州·宿迁科创飞地揭牌仪式举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苏州工业园区办科创飞地,意在构建“项目孵化在苏州、成果转化在宿迁”的模式。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启动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镇江、徐州退出,无锡与连云港结对。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我省还将务实推进苏南县(市、区)与苏北10个重点县的结对帮扶;将合作拓展至产业、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文旅康养、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推进共建园区提档升级,“一园区一特色”打造优势产业,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融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陆海统筹,方能充分激发陆地活力、释放海洋潜力,并从陆域海域的融合中获得新动能。

沿海地区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区域。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塑造“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滨海特色风貌,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十年来,我省沿海地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17.1%提高到2021年的18.4%。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2021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吨;初步形成以石化和精细化工、海工装备、新能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连云港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海工装备产值占全国1/4,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1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2021年12月,国务院批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沿海地区发展提出新要求,描绘新蓝图。在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中,“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2025年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与上海跨江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与苏北和皖北地区合作实现新提升。

规划附图《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总体布局》上,一条区域主发展轴自北向南串起陆海联动区、河海联动区、江海联动区3大片区,它们分别依托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沿海城市建设,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极。

东方大港,山海连云。连云港市加快培育临港产业,2009年在一片盐滩上白手起家,开发徐圩新区。徐圩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卢忠宝介绍,徐圩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多亿元,其中,港口、环保设施、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约730亿元,工业投资约1800亿元。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该基地建成、在建和签约的重大石化产业项目有32个,总投资约3200多亿元,其中12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

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采取“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战略,盐城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十三五”期间,盐城获批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21年4月,盐城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今年8月底,该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32.42万千瓦,规模全省第一。

江苏省唯一的滨江临海城市南通,把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交汇的机遇,大力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通州湾新出海口采取“前港后产”的总体布局,85公里长的洋吕铁路串联洋口、通州湾、海门、吕四4个作业区。去年以来,通州湾累计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62个、总投资1773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6个;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总投资80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4个。

风劲帆满海天阔。十年来,一体化发展的画卷上,一笔一墨都是凝心聚力促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的真实写照。新时代新征程,我省将继续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下扬帆远航,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楫前行,未来可期。

(新发展理念在江苏·协调发展调研组组长: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成长春;成员:省发改委李江涛,省农业农村厅张丽丽,南通大学叶磊、孟越男,新华日报社徐冠英)

(责编:周梦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