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代表委员热议: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

2023年01月19日08:06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硬脊梁”,也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工作安排中将制造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

来自制造业的代表委员们满怀干劲,热议如何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产业聚沙成塔、行业聚链成势、企业精准发力,汇聚成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

壮大集群,支柱产业“拔地起”

于江苏而言,制造业不仅是“自家家底”,更需为全国经济的“稳”与“进”多作贡献。过去一年,江苏制造迎难而上,承压复苏,交出一份亮丽、提气的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快于全国;制造业增加值达4.5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37%左右,总量及占比均稳居全国首位;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达10个,均居全国首位。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江苏将积极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省人大代表,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谢志成表示,将坚持把集群培育作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当前正研究制定新一轮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力争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级和16个省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江苏,不断壮大的制造业集群撑起高质量发展的“骨架”,也为区域发展贡献新的增长点——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我省去年又新增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深切体会到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省人大代表,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感慨说,作为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下行周期的巨大考验下,我们仍然坚定信心,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在液压件、履带底盘、精密工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赢得了新的市场,企业世界排名也从第11位跃升至第3位。“企业将切实扛起工业机械产业集群‘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积极带动集群创新发展。”

聚链成势,稳固主业“稳根基”

产业链是制造业的血脉,打通卡点,疏通堵点,产业才能活力足,制造才能根基稳。如何强链补链?代表委员们积极出实招、出硬招。

“在细胞治疗技术的‘主战场’——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我们要紧抓机遇,扬长板、补短板,争取在生物医药产业关键环节‘弯道超车’。”省人大代表、复星医药(徐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以芳以企业实践为例说,近两年,企业持续加大强链补链投入,年均研发投入达50亿元,研发了奕凯达等细胞治疗产品,给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带来革命性改变。新一年,吴以芳将目标放在“固链”上。与徐州医科大学合作共建细胞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上下游、科研院所等形成“创新联合体”,努力夯实细胞治疗药物全产业链,实现临床需求、研发制备、应用发展的紧密联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数字金融、先进材料、智能车联网三大市级重点支持的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深耕细作形成特色优势,奋力打造在全国有显示度的产业创新集群。”省人大代表,苏州市相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伟表示,将以“创新高度”标注“发展高度”,集聚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机构,支持企业用足用好各类资本力量,切实提升创新浓度、经济密度。

聚链成势,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竞争力,还需各方发力,融合互促。省政协委员、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建议,以“产业链长制”为主要工作机制,引导形成“链主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跟上”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同时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增强企业现代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精准发力,澎湃发展“新动能”

勇做产业尖兵,一大批企业苦练内功、精准发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路径,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我们抢抓低碳节能、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不断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投入,去年投入2800万元建成6MW光伏电站,每年生产清洁能源7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5000多吨,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获得了发展先机。”省人大代表、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子纯将新一年的发展关键词定为“绿色”,表示将积极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力争贡献更多优质增量。

用产业链吸引人才,用人才发展产业链,很多制造企业寻到高质量发展密码。“我们以建强人才梯队和产业链夯实企业发展新基础,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省人大代表,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文余说,企业重点实施人才“四大工程”,组建150人的研发创新队伍,企业快速上马关键项目,先后建设原料药产业区、药品制剂产业区、特医产业区、研发创新高端平台,初步形成小产业链,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硬件基础。

扎根制造行业多年,省人大代表,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胡歙眉深有体会,产业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基础。“智能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能源、化工、交通等领域,如果工业控制系统遭受攻击,就可能带来严重影响。”胡歙眉呼吁,重视信创体系建设,推进自主可控的国产化适配和业务落地。针对当前信创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整体还较为分散的问题,她建议,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同行,在应用中磨合技术,在合作中优化技术,加快建立起“生态圈”,攻克更多“卡脖子”环节。(王梦然 付奇)

(责编:周梦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