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习近平
温暖时刻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考察调研。他沿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习近平在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他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深情回顾
柳初芽、杏初花,正是扬州三湾湿地公园春意初醒的时节。2月24日,在公园内的亲水挑廊边,三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晓梅深情回忆两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视察的情景:“总书记就是从这里下车后漫步三湾,当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在紧张施工中。你看对岸,总书记来时还是无法进入的湿地。如今,我们先后完成东部、西部两块滨水空间的改造提升,借助亲水挑廊、湖中汀步,打造更有乐趣和互动体验的生态滨水活力空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扬州文旅的崭新名片,即使受疫情困扰,2022年也有150万人次的游客量。”
“两年多前,有幸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古运河边的我们深感重任在肩。这两年,我们在着力加强运河三湾段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同时,紧扣‘运河活态传承’主线,大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建设。”沈晓梅说。
自2021年以来,三湾先后完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遗文化街区一期等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大运河非遗文化街区成为集非遗体验、文创展出、时尚餐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独具扬州文化和运河特色的现代文旅商业街区,开放一年多来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今年2月,三湾正式启动“运河新生”公共文化艺术建筑策划与设计竞赛,构建特色建筑群。将城市生态公园打造为运河文化活力中心,“今年我们还将推动大运河文化街区二期、世界马拉松永久性终点服务中心、海淘网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努力将三湾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及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的精品案例。”沈晓梅说。
去年,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扬州全面启动“运河十二景”评选和建设提升工作,入选的“十二景”充分展示大运河扬州段精华。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表示,打造“运河十二景”,就是要筑牢古运河生态底板、绿色基底,确保“水清”、维护“岸绿”、凸显“景美”,同时围绕“十二景”推出一批文化展示中心、非遗体验项目、文艺精品力作和数字化“爆款”产品,既各美其美,又串珠成链,让运河文化真正“活起来”“流淌起来”,争创“让古运河重生”和“致富河、幸福河”建设的“扬州样板”。
毛连成是三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前期规划部部长,爱好摄影的他自加盟三湾团队后留下上千幅三湾不同建设时期的照片。“随着古运河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修复,扬州的候鸟种类逐年增多。每到雨水时节,三湾湿地都会飞起上万只北归的候鸟,为北京捎去扬州古运河畔春的消息。”毛连成说。
奋进足迹
大运河江苏段延绵南北790公里,如何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作为运河原点省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江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统筹保护传承利用,让古老的大运河展现新时代青春芳华。
2021年6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开放。“开馆以来,预约持续火爆,这也是‘大运河热’在江苏的一个生动缩影。”馆长郑晶说。
近年来,扬州致力于运河文化的精细化保护,创造性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加快推进运河三湾风景区核心展示园、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建设。同时,连续多年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去年上升为国家级论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运河故事。记者了解到,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基本建成,力争上半年开放。
放眼江苏,苏州建设“运河十景”勾勒现代版“运河繁华图”,常州打造大运河工业遗产文化长廊,徐州推进窑湾古镇展现时代新貌,淮安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南通致力于推进唐闸古镇复刻旧时商贸繁盛……运河两岸,一幅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江苏围绕打造大运河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出台全国首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设立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连续多年举办国内唯一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成功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推出首部中国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江苏发布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30个创新案例,以案例形式进一步把江苏实践提炼深化为有效路径。
高位统筹、规划先行,江苏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纳入建设范围,高站位、全省域统筹推进。在顶层设计引领下,我省构建“1+1+6+11”规划体系,23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3个特色展示点形成空间展示体系。坚持系统保护,建立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建成大运河江苏段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优秀文化、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的有机统一。同时,坚持合理利用,文化引领逐渐彰显,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创建工程,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
活态传承,让千年文脉焕发光彩。在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建设成果发布。一个数字化、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云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式亮相。“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让更多人来‘知运河’‘探运河’‘游运河’,体现江苏智慧和江苏担当。”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宁表示。
千年运河贯联古今,这条致富河、幸福河,如今正化作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汩汩滋养着江苏人民。(汪滢 顾星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