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轉戰全國14地 戰疫超過400天

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江蘇工作組醫療救治組專家、東南大學副校長邱海波來說,在揚州疫情防控一線過節,給這個節日賦予了特殊意義。他和戰友也通過不懈努力,收獲到最好的節日禮物——病人正不斷康復。
一線參與抗疫,讓醫師節更有意義
19日上午10:30,揚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定點收治醫院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待交接班及查房完畢,忙碌的邱海波才有空接受記者採訪。
一年多來,邱海波在抗疫一線度過了很多重要節日。即使如此,這個醫師節對他來說也夠特殊。“借用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的說法,這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我也的確覺得,這非常有意義。為什麼?因為作為一名醫生,能夠在這一天去看病人,尤其作為一名ICU醫生,在醫師節這一天能夠到病床邊看重症病人,這本身就是我們的職責、我們的擔當。”邱海波說,一個醫生,就應該在病床邊,一個ICU醫生,就應該在重症病人床邊,“所以今天能夠在重症病人床邊參與救治,我覺得這本身就體現了ICU醫生作為臨床醫生的價值、體現了我們的初心。”
“無論是我們在揚州治療還是轉到南京治療的病例,總體重症化率要遠遠低於去年武漢,也遠遠低於此前一些德爾塔型病毒感染導致的疫情。”邱海波說,醫務人員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看護的病人能夠康復。當天,揚州三院和南京市公衛中心出院的病人明顯增多,已經明顯大於新入病人,且重症病人降低了一半以上,“我覺得這是一份最好的醫師節禮物。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所有的重型病人盡快轉危為安。”
“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同行,特別是仍然在南京市公衛中心和揚州三院一線奮戰的醫生護士們點贊,我覺得他們是最棒的。”邱海波強調說。
輕症重症並重,注重降低重症化率
7月20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發生疫情時,邱海波還在雲南瑞麗參與應對輸入型疫情。獲知江蘇本輪發生的疫情錯綜復雜,邱海波7月25日回到江蘇參與救治,又於8月初來到揚州。
“來揚州之前,我們專家隊伍內部就已形成共識:揚州此次疫情需要高度重視。”赴揚州前,邱海波已聽說主要感染人群為中老年人,這是非常容易出現重型、危重型病患的人群,“老年患者往往有比較多的基礎性疾病,對病毒感染的耐受性不強,治療難度也會變得更大。”
因此,專家團隊抵揚后馬上提出,社區篩查出的病人一旦確診為陽性,要立即送醫﹔到達定點醫院后,馬上給予新冠肺炎病情和基礎疾病評估,並盡早盡可能強地實施干預。“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尤其對高危病人早期干預策略很重要。”邱海波表示,在對揚州的病患救治中,特別強調通過早期介入把高危病例擋在重症門外。
記者注意到,把部分普通型病例劃分為重型、危重型進行盡早介入,這一做法此前用得較少。邱海波解釋說,如果病患具備高齡、有基礎疾病等特點,即使不夠臨床分型標准,也會將其列為高危病人。“通過更仔細的觀察、更多的評估、更早的干預、更強的治療,盡力避免他們轉成重型。”邱海波總結道,“降低重症化率,這是我們早期治療的一個重點。”
救治策略也突出體現了降低重症化率。邱海波介紹,救治主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輕症和重症並重,即高度重視輕症病人,讓輕症的病人不發展成普通型甚至成重症,這樣病人預后更好﹔已經轉成重型或者危重型的病人,治療必須加強,以期阻斷疾病發展。二是病毒感染和基礎疾病的治療並重。“採取對病毒性感染的早期遏制措施,比如說中醫中藥、恢復性血漿、單抗等治療手段,以及早期就給予俯臥位、高流量氧療(低含氧量)等干預是很重要的。”邱海波強調,同步強化對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等基礎疾病的治療也很重要,“這為病人能夠熬過最困難的階段,能夠撐到自身產生抗體及盡快走向康復奠定了基礎。”
每次抗疫成功,都讓我們更有信心
從去年初奔赴武漢起,一年多來邱海波已經輾轉全國14個地區。算上這次在南京和揚州參加抗疫,邱海波的抗疫日程表累計已超過400天。
為什麼堅持去一線?邱海波說,分享豐富抗疫經驗是一份責任。“我覺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因為每個不同地區疫情發生后,其病人人群、病毒毒株都有所不同,治療也要根據不同的臨床特征來進行。前面積累了那麼多經驗,這恰恰對應對新發疫情是有所幫助的。所以每次有新的疫情時,我都覺得我應該去。”
醫生的擔當讓他總是選擇出發。“作為一個醫生,最大的責任或者說最大的擔當是什麼?對我來說,當有疫情發生時、當有重症病人時,就應該義無反顧到第一線、到ICU去看病人。”邱海波說,作為臨床醫生,也隻有去一線,才能總結每一種新變異病毒的特征,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療措施和更科學精准的治療策略。
一次次出發,似乎疫情總是在出現。邱海波覺得,應當樂觀看待這種現象,對我國的疫情防控更有信心,對新冠肺炎醫療救治更有信心。
“其實每一次疫情都可以看到,我們控制的速度越來越快,防控和救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科學、越來越精准。”邱海波指出,每次疫情發生后,各地都能夠迅速組織大規模核酸檢測篩查陽性病人,能夠迅速進行社區管控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能夠迅速集中確診病患到當地條件最好的醫院,並調集全國醫療資源進行救治,“這都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力量,也增強了我們抗疫的底氣。”
邱海波觀察到,相較於疫情發生前,各地醫療救治資源准備更加充分、動員更加迅速﹔國家已經形成了第8版診療方案,診療已經非常科學規范。邱海波說,如今不論疫情發生在哪裡,國家和省市最優質醫療資源都能迅速集中,這充分顯示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視,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每次疫情都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或教訓,這都能對未來疫情防控產生有益的影響,所以我想無論是社會面還是醫療救治,我們都應當更有信心。”邱海波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