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揚州3萬多名志願者奮戰抗疫一線:你們安心宅家

2021年08月26日07:35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你們安心宅家,我們服務大家”

“這是給你們送的物資,最近你們千萬不要出門啊。”8月24日中午,揚州邗江區雙橋街道志願者趙天萍開著電三輪,將兩袋大米、一桶食用油、一箱八寶粥等物資,送到武塘社區低保戶趙大叔家中。送完這一戶,趙天萍又趕至另一處,為一位滯留揚州的外地人送午飯。

趙天萍是全市3萬多名正奮戰在抗疫一線志願者中的一員。在抗疫各個環節,“紅馬甲”奔忙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年齡不一、來自不同工作崗位、有著不同的社會身份,用一樣的堅守凝聚成戰疫磅礡之力。

社區村頭“萬事幫”——

“居民不好辦的事我們全包了”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足不出小區”成為眾多揚州市民自覺的抗疫行動,而居民日常生活保障的重任,則落在了志願者身上。

20個口罩、1袋大米、1份蔬菜、1份包子,這是揚州杉灣花園四期供給獨居老人的物資包。8月23日,為27戶獨居老人送物資上門的任務,交到了昌明、韓晨、陳斌3名來自教育系統的志願者手中。他們對照名單和樓棟號,挨家挨戶配送。天氣炎熱,小區裡不少樓棟沒有電梯,57歲的昌明身著防護服,左右手提著大包小包,上上下下地跑,一趟下來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不到兩小時,物資分送完畢,渾身濕透的陳斌有些眩暈,“老人盡早拿到物資,能安心居家,流點汗,不辛苦!”

“各位居民,你們安心宅家,需要什麼說一聲,我幫你們買。”疫情發生后,80后石洪霞主動來到揚州竹西街道黃金社區做起了志願者,負責轄區黃金村、董庄、電廠宿舍等幾個小區的志願服務,居民不好辦的事全包了。從8月22日開始,石洪霞每天負責100多戶居民的商品採購,一趟不夠就跑兩趟,超市成了她每天必去的地方。採購完成后,她還要根據清單,挨家挨戶給居民送到門口,實現“無接觸配送”。

報名成為志願者后,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曹孟陬,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手機,看看社區物資群裡居民有什麼需要,網格群裡對志願者有什麼安排。24日上午10點,文揚社區旺庭公館網格群裡通知,可以“接龍”購買沙頭蔬菜了!曹孟陬趕忙做了一個小程序放進群裡,方便居民線上填寫需求。不到兩小時,200多個居民完成線上填寫,曹孟陬再按照樓棟進行整理分配給各個樓棟長,依次確認訂單。“這次的訂單聯系到了沙頭農戶,兩邊一對接,助農又惠民。”曹孟陬介紹,從23日開始,光是旺庭公館的居民就訂購了雞毛菜200多份,韭菜150余份。

在封閉小區,志願者們每天都要分裝分發幾百斤物資逐戶送到居民家中。老小區沒電梯,單元規劃又不統一,志願者常常跑錯門,走冤枉路。“要不我畫個圖吧。”志願者張傳捷是工程專業出身,他用一個下午,就畫出了7棟包干樓棟的手繪圖,還專門設計了7棟樓間的最佳路線,指引志願者以最短時間、最短距離送達目的地。這樣的“精准服務”,不僅贏得志願者們的叫好,也讓及時得到物資的居民紛紛點贊。

防控網上“守門神”——

“不漏一戶一人是我的職責”

“把寶帶34號樓管好、管嚴、管緊,把樓棟的人員排查清楚,不漏一戶一人是我的職責。”負責寶帶34號樓防控任務的志願者劉金寶,是在揚州技師學院工作的一名退伍軍人,連日來,這棟樓裡的家家戶戶成了他琢磨的頭等大事。“出門必須有手續,必須做好自我防護,你們不只是為自己負責,也是為大家負責。”面對下樓想外出的住戶,劉金寶總會多嘮叨幾句,生怕大家放鬆了自我防護。“居民說我就像過年家裡貼的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我的任務就是把好這個樓棟門,把疫情關在門外。”劉金寶說。

隨著從集中隔離點返回的居家隔離人員逐漸增多,此類人群的定期核酸檢測尤為重要。8月22日,來自揚州市交通產業集團的7名信息採集志願者,組成入戶核酸檢測服務小分隊,協助醫護人員完成檢測任務。志願者葛飛龍、萬欣悅作為首發信息採集員,丁久和、曹麗華作為后備隊員隨時准備接替,另外3人找來了三輪車,專門負責做好換點轉運、消殺、遞送防疫物資等后備工作,7人“流水線”作業,無縫銜接。當天,7人身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坐著電動三輪車先后轉戰新庄新村、新庄二村等6處檢測點,累計入戶檢測39人,協助醫務人員圓滿完成了任務。

“這個是每天過往車輛的具體信息,從車牌號、車輛起止點、駕乘人員身份証信息、體溫、健康碼、行程碼、核酸檢測日期,每一項我們都要登記備案,堅決不漏一車,不漏一人。”在滬陝高速杭集收費站卡口內,來自交通系統的志願者趙家偉認真記錄著車輛和人員信息。7月28日起,揚州疫情防控升級,杭集高速出入口全面封禁,禁止任何車輛駛入駛出,志願者協助執法人員對過往車輛進行勸返,趙家偉也在卡口奮戰了十多天:“我們志願者多跑跑腿、動動嘴、用用心,揚州防疫大局就會盡早往好的方向多前進一步。”

線上線下“包知曉”——

“要讓防疫政策應知盡知”

疫情發生以來,揚州志願者們發揮自身所長當好宣傳員,將防疫知識、暖心提示送進千家萬戶。

揚州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平山鄉學士社區,迅速組建一支疫情防控宣傳隊,將流動小喇叭裝在巡邏小分隊的電瓶車上,16名志願者、物業人員等按照網格片區分為9支小分隊,小喇叭跟著巡邏志願者“走街串巷”,將防疫最新要求傳播給老百姓。學士社區志願者朱文彤說,“我們巡邏志願者每天從早7點一直到晚10點,每3小時換一班,巡邏過程中隻要聽到小喇叭,一些老年人就能快速找到志願者尋求幫助。”

“打竹板,聽我講,不握手,不聚會,微信視頻表心意……”連日來,由揚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顧偉創作的快板作品《揚州人,抗擊疫情一條心》,在很多市民的朋友圈轉發。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所長姜慶玲介紹,疫情發生以來,揚州市曲藝研究所近20名演員當上文化志願者,用抖音短視頻“跟進”抗疫最新進展,創作了10多部作品。“基本上都是一兩分鐘的短視頻,提醒大家出門戴口罩、配合核酸檢測等,講述抗疫一線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及時了解疫情信息、掌握防護知識,對於普通人而言很容易,對有聽力障礙的市民卻存在諸多障礙。”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吳耀宇通過手機和電腦,先后錄制了《手語抗疫指南》《聾人核酸檢測提示》和《聾人居家生活提示》等大量手語視頻,向聽障市民宣傳科普常識和防護措施,傳遞最新疫情信息,他發布的短視頻等內容總瀏覽量目前已近10萬人次。

“陽光總在風雨后,烏雲上有晴空……我們安心在家足不出戶,就是對抗疫的最大支持……”每天上午11點和下午5點,揚州康樂社區楊庄街坊的志願者們都會提著小喇叭在小區裡面轉悠幾圈,“這個小區是揚州最早被封閉的,算下來居民們已經足不出戶快一個月了,多少會出現煩躁情緒。”康樂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陳皓說,“我們把勵志抒情的歌曲和防疫要求融合在一起,每天定時循環播放,安撫居民的焦慮不安情緒。”

□ 本報記者 趙成君 張晨

李源 李鑫津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