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啟東:探索“黨建+微心願”模式 打造社會治理樣本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南通9月29日電 近期,在南通啟東市北新鎮軼昌村3組重度癱瘓殘疾人倪衛家中,村便民服務中心代辦員陳永輝一身汗水送來一張新護理床。接過護理床,倪衛妻子李蘇琴感慨萬千,“想不到剛許下的‘微心願’,黨和政府就將護理床送進了家,心裡由衷地感動。”
“不僅要唱好還要唱響‘直面困難群眾切身期盼’這出重頭戲。”啟東市委組織部部長彭曉紅表示,要以此次“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全面啟動“黨建+微心願”服務項目,以“繡花功夫”做好基層黨建“小而美”文章,不斷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從“漫水灌”到“精准滴”
“真要感謝社區黨員們及時的幫助,幫我及時更換了自來水管道。”9月18日傍晚,紫薇二村73歲獨居老人陳正輝(化名)正在水龍頭旁清洗剛買回來的青菜,他深有感觸地說:“年紀大了,腿腳不是很方便,這些‘紅衣’志願者比我的孩子還要親,總能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在我面前,別提有多高興了。”
“以往的民生服務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是以村(社區)黨組織為中心開展漫灌式服務,缺少對特殊群體的精准式服務。”啟東市北城區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啟東市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堅持從群眾需求出發,以“點亮微心願”項目為抓手,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裡”。
據了解,為實現高效精准服務群眾的目的,啟東市以強化黨建引領、服務黨員群眾為主線,依托全市532個黨建微家、20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等群眾身邊的服務陣地,設立2400多個“微心願”征集點,收集群眾“微需求”,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幫助行動不便、年老體弱、困境兒童等弱勢群體有效解決了一批應急救助、政務代辦等群眾生活中的“急難愁盼”,真正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最后一公裡帶來的便捷服務。
從“一頭熱”到“齊發力”
“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困擾我們很久的心事,小區的老人上下樓梯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不久前,匯龍鎮東洲新村62號樓居民代表將一面寫有“為民解憂,為民所急”的錦旗送到了市住建局,感謝政府為該樓居民解決了外踏步扶手問題,消除了安全隱患。
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提升質量”的總體思路,聚焦“群眾需求”,強化“插旗意識”,把黨建工作前移到老舊小區改造一線,通過成立項目改造臨時黨支部,將社區、物業公司、業主代表、施工及監理單位等相關方黨員納入其中,把原有的村兩委“一頭熱”變成“共抓共建”的大家“齊發力”,這是啟東市在推進“點亮微心願”項目“熱”起來、“活”起來的一大亮點。
為了更好地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民參與服務格局,啟東市堅持從小處著眼、細處著手、實處著力,成立由村(社區)兩委班子、青年黨員、鄉賢能人等為主體的“紅色幫扶”志願隊伍,圍繞“微心願”清單,不斷優化“區鎮-村居(企業)-網格-群眾”“四位一體”服務架構,確定立刻辦、限期辦、分期分批辦等三類事項,“1對1”設計幫服提升計劃,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到一線,用心用力用情解決好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
從“微服務”到“大能量”
“多虧扣蟹協會和村干部幫忙尋找客商,不然等到扣蟹脫殼期自相殘殺,注定蝕了老本喝西北風。”惠萍鎮東興鎮村扣蟹養殖戶張倪生的感慨,道出了全村90多家養殖戶對“扣蟹協會”的感激。
“老百姓的‘微心願’就是我們干事創業最大的動力,隻要能讓他們咧嘴笑,再苦再難也要干到底。”東興鎮村黨總支書記施健激動地說。為了徹底解決村民憂心忡忡的銷路難題,村兩委專門成立“扣蟹協會”,建立“黨建+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幫助扣蟹養殖戶拓展銷路。如今,村裡的優質蟹苗養殖總面積達6000余畝,幫助3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再就業。
為了更好地實現“微心願”與微服務、微治理的有機融合、無縫對接,啟東市以微考評為手段,將“紅色幫扶”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考核指標,從責任落實、問題化解、服務成效等方面開展綜合考評,通過積分管理的方式激活黨員干部“辦實事”的紅色動能,切實讓基層治理的難點、堵點變成特色、亮點。
一個個小小的“微心願”,把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的旗幟下,以主人翁的實際行動,在“點亮微心願”行動中“唱主角、當主力”,推動形成了黨組織凝心聚力、廣大黨員積極行動把人民群眾的訴求第一時間解決在基層一線的良好局面,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微心願”引領社會治理的善治樣本。(茅凱麗 王繼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