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江蘇查辦“刷單炒信”案件182件 罰沒金額超千萬元

利用第三方平台刷單、通過“好評返現”虛構好評、利用偽裝成真實快遞的“空包”刷單……近年來,“刷單炒信”行為日益花樣翻新。11月8日,省市場監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互聯網“刷單炒信”專項整治情況,並發布“刷單炒信”典型案例。
“刷單炒信”形成黑灰產業
“正規平台,誠邀刷單,按條結算”“動動手指,不用工作就能賺錢”“一天最低利潤數百元,月收入過萬”……這樣的“刷單”廣告,在很多微信兼職群、朋友圈經常出現。
10月21日,泗洪縣的王女士被一個微信“好友”拉進了一個微信群。看到群成員晒出的刷單高額佣金后,王女士心動地下載了一款“高普”手機APP,進行刷單充值返現操作。她多次向對方提供的指定賬號轉賬,先后轉賬13次,被騙56.2萬元。
“刷單炒信”,是指經營者利用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開展經營活動時,通過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誤導消費者正常的購物選擇。
近年來,“刷單炒信”日益呈現出組織化、職業化、規模化、跨地域性等特點,出現大量刷單組織和為刷單提供虛假物流信息的組織,甚至形成互聯網“刷單炒信”黑灰產業。
“像這種非常輕薄的小黑袋子,一看就知道是刷單。袋子裡裝的一般是香袋、手機指環扣、紙巾之類不值錢的東西,單子上面備注著‘網點代簽’。”在南京鳳凰街道片區送快遞已有5年的快遞員吳勇告訴記者,“每個月總有幾十單,有的是消費者本人知道的,例如幫助親朋好友的店鋪刷銷量和好評﹔有的則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刷單,這種一般是個人信息被此前購物過的商家盜用。”
省市場監管局發布的“刷單炒信”典型案例中,有利用員工、親友等熟人“自刷”的方式進行“刷單炒信”,也有利用第三方平台或者成立公司組織刷手進行“刷單炒信”。這些第三方平台往往同時具備“刷單”組織者及平台運營者的雙重身份,甚至有商家聯系物流發空包,利用形式上“真實的交易”來掩蓋實質上“刷單炒信”的行為,從而逃避電商平台規則的管理和監管部門的監管。
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通過“好評返現”虛構好評,也屬於“刷單炒信”。揚州市江都區一飲品店為增加顧客的好評數和好評率,印制了“好評返現”宣傳卡片共約1萬張,隨美團、餓了麼外賣發送。該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罰款1.2萬元。
重拳整治“刷單炒信”
“刷單炒信”涉及消費者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扭曲了商品的真實評價,誘導消費者依據失真的評價消費,對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造成負面影響。2月5日,省市場監管局在全國率先出台《江蘇省互聯網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案件辦案指南》,強化了各地查辦互聯網新型案件的調查取証和執法打擊能力。《辦案指南》的出台,入選市場監管總局“反不正當競爭影響力十大事件”,為國家出台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提供了重要素材。
5月,省市場監管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反不正當競爭案件查處工作的通知》,要求嚴厲查處虛構交易等“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行為。全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打擊“刷單炒信”行為。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陳琪宏介紹,截至10月底,全省共查辦“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案件182件,罰沒金額1062.1萬元,辦案數量和質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對網絡不法經營者起到了震懾作用。
蘇州市在查辦重大案件過程中,與公安機關組成聯合專案組開展調查並鎖定犯罪証據。截至10月底,蘇州市查辦“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案件115件,罰沒金額711.6萬元,辦案量和罰沒金額均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前列。
斬斷“刷單炒信”利益鏈
“整治‘刷單炒信’行為的重點是治‘炒’,而長效監管核心則是立‘信’。”陳琪宏告訴記者,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強化信用監管手段,充分發揮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數據資源作用,建立“刷單炒信”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提高違法成本。年內我省將制定出台《電子商務平台管理規范》地方標准,為電商平台管理提供完整的制度框架。
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王樹華認為,“刷單炒信”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密切合作。他建議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與公檢法等部門的溝通,建立協同辦案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要強化社會參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電商平台、消費者等多方社會主體作用,加強對“刷單炒信”產業鏈條上的組織者、賣家、“刷手”的監督,通過嚴格追究刷單主體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從制度上斬斷“刷單炒信”的利益鏈。
省消保委消費維權公益律師團律師夏磊表示,“刷單炒信”行為涉及商戶征信評價,建議市場監督等主管部門加大監督查處力度,廣開舉報投訴途徑。此外從源頭治理,合理利用平台大數據主動承擔征信評價審核主體責任。
“理性下單勿沖動,按需購買不浪費。”省消保委副秘書長居上提醒消費者,與商家交易時一定不要脫離平台付款。如果遇到不明短信或者電話提示退款,及時和平台或商家確認,不要點擊不明鏈接或者轉賬付款給不明人士。留存消費証據,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可撥打當地投訴熱線維權。
□ 本報記者 許海燕 洪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