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賈汪區:“十必聯”讓黨的溫暖“熱”在基層

基層黨員與群眾建立起直接聯系。王亞攝
人民網徐州11月23日電 (閆峰)徐州市賈汪區大泉街道泉西村龐小偉(化名)父親去世,母親在他未滿月時就離開了,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他是一名事實孤兒,也成為村“十必聯”志願者陳鳳蓮的聯系對象。今年夏天,陳鳳蓮發現小偉居住的屋子因為漏雨潮濕發霉,及時將問題反映到村“十必聯”工作群,村兩委十分重視,積極向上反映。今年8月,小偉的“夢想小屋”建成使用。
“十必聯”群眾工作法是徐州市賈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基層治理的重要工作品牌之一,也是賈汪區聽取民聲、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更是服務百姓、解決百姓“急難愁盼”的創新舉措。“十必聯”,即群眾家中有喜事、喪事、難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糾紛、信訪訴求、參軍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十種情況時,黨員必上門聯系。
2020年,賈汪區“十必聯”群眾工作法入選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選編》《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手冊》創新案例,在全國推廣。2021年8月,賈汪區深改委審議通過了《“十必聯”工作夯實行動實施方案》,在原有“十必聯”志願服務基礎上,建立起“1+1”結對機制,針對老、小、殘、特四類特殊人群開展“一對一”結對精准幫扶,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為把“十必聯”工作做細做實,泉西村要求“十必聯”志願者,每月進家入戶、走訪詢問,搜集群眾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填寫聯系表並及時上報。泉西村黨總支書記劉洋介紹,結合實際,今年泉西村將“十必聯”志願者搜集的問題分類匯總,形成為民辦實事任務清單五大類39項,包括為老黨員開展“三送服務”,助力老黨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衛生室遷址重建,提升村民看病就醫滿意度﹔為本村大學新生發放獎學金等等。
把工作做到群眾家中,把溫暖送到群眾心中,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目前,賈汪區共有14220名農村骨干志願者包聯148660戶農戶,先后征求群眾意見76600余件條,幫助解決各類急事難事14200余件,群眾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十必聯”工作的知曉率、滿意度越來越高。
紫庄鎮岐山村有個由40余名殘疾人組成的“殘疾人之家”,過去,這些殘疾人常常愁眉不展,牢騷抱怨不斷。后來,在村裡的支持下,成立岐山村“殘疾人之家”,組織殘疾人從事手工制作,實現自食其力。“十必聯”志願者經常幫助他們網上接單、組裝工藝品。如今,他們不再抱怨,在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基礎上,主動做起了志願者,給村裡困難戶捐款捐物,幫助老年人義務理發等。
“十必聯,貴交心,全覆蓋,為重點,公示牌,貼明處,遇到事,好通知,傳政策,明事理,時間久,成知己,實打實,定見效。”在紫庄鎮岐山村“十必聯”志願者培訓會上,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曉紅將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到底干什麼,后來慢慢摸索,新時代文明實踐就是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通過‘十必聯’,我們在凝聚群眾引領群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紫庄鎮岐山村黨總支部書記楊永說。
“十必聯”工作法是賈汪區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一個縮影,有效破解了群眾工作“沒人做、不願做、不會做”的難題,打通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賈汪區委書記薛永表示,通過“十必聯”工作法了解每戶家庭,聯系每位群眾,精准提供服務,讓群眾有事找組織。真正讓黨的溫暖“熱”在基層,讓賈汪的優秀經驗和做法在全國復制推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