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鄴:發布為民辦實事項目436件 超95%已完成
建設國內首個“沉井式”停車場,聚焦北部片區、南部保障房片區,著力解決停車泊位難題﹔創新“市場化運營+政府獎補”模式,老舊小區由“脫管”變“托管”﹔創新“四點半課堂”,打造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建鄴區堅持從企業和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出發,先后發布實事項目436件,目前已完成417件,超過95%。
“問題清單”變“幸福清單”
昨天,記者來到位於沙洲街道保障房片區的蓮花村公共停車場項目現場,項目施工方正在進行交付使用前的內部測試。
一直以來,蓮花中和保障房片區因入住率快速增長,周邊車流量大,道路違停特別嚴重,停車難、行車難已成為轄區10多萬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今年7月,蓮花村公共停車場項目正式進場施工,規劃建設兩層立體停車樓,設置泊位242個,其中地面充電泊位20個。
“原來這裡是塊荒地,也是衛生死角,地上經常可以看到廢棄的飲料瓶、廢紙等,如今利用起來做成停車場,為周邊居民提供便利,真是一件好事。”居住在附近的黃偉說,他家裡有兩輛車,附近道路也不是很寬敞,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搶車位”,如今家門口蓋起了停車樓,小空間發揮大用處,很讓人期待。
同樣,作為建鄴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點項目,河西兒童醫院片區沉井式停車場項目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和相關運營手續辦理,預計2022年元旦后投入使用。“兩座沉井式車庫,可以提供200個車位,市民隻需在地面入口處掃碼或下載客戶端,即可在手機上操作,實現快速停車或取車。”建鄴區建設局交通科科長孟凡璧介紹。
記者了解到,建鄴區現有各類停車泊位近20萬個,泊位密度每平方公裡4213個。總體泊位供應結構比例不合理,北部老城片區矛盾主要集中在所街、南湖等片區,中部片區矛盾聚焦河西中部片區和新城科技園片區,南部片區缺口約2000個,矛盾主要集中在兒童醫院片區和安置房片區。
解決停車難問題是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是創新社會治理、提升城市客廳功能品質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建鄴區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為有效解決停車難問題,區委主要領導率先認領,聚焦重點破題攻堅。同時,集合政府機構、區屬國企和社會資本等多方力量,提出‘基金投+專業建+合資管+執法補充’的智慧停車綜合解決方案,補短板惠民生,疏解河西地區停車難題。”建鄴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全區已建成停車泊位6299個。
細微處見真情,老舊小區展新顏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把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細節的變化最能打動人。
初冬暖陽,中午時分,家住莫愁湖街道東升沿一小區的李翠芬下樓飯后散步,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區變化太多,好看得讓人意外”。“我們這裡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老小區,大家眼中的‘老破小’,難管理、環境差,路面坑坑窪窪,一到下雨天都是積水。”李翠芬說,今年建鄴區對老舊住宅小區進行功能性改造升級,趕在2021年年底給了居民們一份“新年禮物”。現在小區外立面煥然一新,休閑廣場也有了,智能安防設備都裝上了。“政府真是把我們老百姓的事放心上了,每個人都說不出的開心。”李翠芬說。
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就是要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全力為廣大居民紓困解難、排憂救急。翻開今年建鄴區民生實事清單,無物業老舊小區托管和智能化改造方面佔比39%。針對北部片區無物業管理老舊小區,建鄴區以“國資托底”的方式,創新“市場化運營+政府獎補”模式,推動區屬新城房產集團組建國有物業企業——欣城物業,逐步接管轄區內100多家無物業老舊小區的管理工作。
在刷臉機前稍作停留,隻需一兩秒鐘,小區出入口的大門就能自動打開,智能停車道閘系統、智能充電樁和戶外電子顯示屏等設備一應俱全﹔將小區雜物間改造成智能化指揮中心,安裝高空墜物監控攝像頭,全方位24小時管理……如今,智能“蝶變”正在建鄴區多個老舊小區悄然發生。
新城房產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結合5G、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探索資源整合到資本轉換,反哺到小區物業管理中,以政府公共資源和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破題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難題。
多到問題現場去,將實事辦到心坎上
從“口袋公園”到停車泊位,從無物業老舊小區國資托管到“四點半課堂”,小民生折射大擔當。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建鄴區聚焦民生領域重點項目,靶向發力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讓服務民生實際成效更多更好地惠及群眾。”建鄴區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自“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建鄴區面向各街道、部門、平台等全面征集“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先后發布實事項目436件,目前,項目清單已完成417件。
項目清單發布,實施路徑明晰,黨員干部帶著難點問題深入現場。區四套班子發揮頭雁效應,每人主動認領1—2件實事項目,確保重點項目落到實處﹔黨員干部、網格員、“小莫”服務專員等走訪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困難群眾、海智灣創業者、金融城投資人等群體,梳理痛點堵點、了解實際需求﹔針對高新區2200多家企業,專門制定《走訪十問》,組織黨務工作者集中走訪+“小莫”服務專員常態走訪﹔堅持“察訪”問題與現場辦公相結合,積極開辟網上黨建陣地,讓一線需求建議直通黨組織﹔區分共性與個性、“馬上辦”與“階段辦”、“自主辦”與“合力辦”,拿出項目清單、明確辦理時限、推動問題解決……一套“組合拳”,讓系列民生實事落地見效,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強。
“為群眾辦實事,關鍵要看群眾滿不滿意、認不認可。這幾年,我們每年都會選定一兩件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政府協調的煩心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做出實效、做到極致。”建鄴區主要負責人表示,“多到問題現場去”是建鄴必須堅持的科學方法論,通過“大走訪”問需、“小切口”著手、“微平台”系列舉措,向居民群眾問需、向駐區企業問難、為區域發展問計,既解決家門口的煩心事,也要化解工作的后顧之憂,真正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通訊員 建萱 南報融媒體記者 衛凌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