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徐州賈汪:書寫農房改善新篇章 打造宜居宜業新農村

閆峰
2021年12月30日16:1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大李庄村農房改善項目一角。人民網閆峰攝

從徐州市賈汪區城北的206國道一側向東,拐入一條新鋪的柏油路。路兩側,紅葉石楠組成的植物牆為蘇北的冬天增添了幾分色彩。沿著柏油路再向前走180余米,就到了大李庄村。275棟白牆黛瓦的別墅式民房干淨整潔,村內三縱三橫的路筆直且幽靜,綠地亭台恰到好處地點綴在村庄內。

作為賈汪區城鄉結合部的一個農村社區,大李庄村這幾年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而這得益於當地農房改善工作。截至目前,賈汪區已實施完成了包括影山村、大李庄村等在內的農房改善項目11個,改善農房近2萬戶。與此同時,2020年以來,農房改善工程又帶動該區近1萬人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增收超千元。

以農房改善為依托,賈汪區正在推動產業形態與村庄形態的同步轉變,讓百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推動鄉村振興新發展。

大李庄村農房改善項目一角。人民網閆峰攝

村庄“顏值”和“內涵”提升了

大李庄村村民周雲龍家原來的房子年久失修且地勢低窪。“一下雨,屋裡也會被淹。” 2020年,大李庄村被納入賈汪農村社區型農房改善工程,規劃建設一個包括275戶住宅的新型農村社區。

2021年5月,一期工程新房交付,周雲龍分得了一套175平方米的二層小別墅,舊房換新房,他基本沒添多少錢。住進自己精心裝修的新房子后,周雲龍覺得一切都變了。

在周雲龍等村民們眼裡,發生變化的,不止是房子和村庄環境。村裡新建了綜合服務中心和文化活動中心,幼兒園、商業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也更齊全。

大李庄村規劃通過整合自然、人文等景觀要素,結合功能布局,形成了“一帶、兩心、多點”的景觀格局。“農房改善項目改變的,不僅是村民的住房條件,還改變了一個村庄的精、氣、神。” 賈汪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李鴻鵠告訴人民網,該區在實施農房改善過程中,注重給每個項目賦予一個特定的“內涵”文化符號。

大李庄村的特色是“泉城郊外 桃園裡巷”,依托緊靠賈汪城區的區位優勢,延伸城市生活至郊外田野,強化桃源仙境的特色,延續田園村落肌理格局,強調“街巷+裡坊”等傳統聚居形式,最終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

李鴻鵠介紹,截至目前,賈汪區已實施完成了包括影山村、大李庄村等在內的農房改善項目11個,改善農房近2萬戶,15個舊村庄得到提升改造。

賈汪區打造的城鎮型農房改善項目。人民網閆峰攝

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節節高 

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改變農村環境面貌是治標,而做好農房改善的后半篇文章,讓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從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才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治本之策,賈汪區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總投資超過12億元、建有43棟樓房的翠湖嘉苑,是徐州工業園區內整合了屯頭村、南庄村等多個村庄而實施的城鎮型農房改善項目。前屯頭村村民陳軍用自己原來283平方米的平房,在翠湖嘉苑換了一套140平方米和一套62平方米的樓房。“這兩套房子都和商品房一樣兩証齊全,按現在的市價算,超過100萬元,原來的房子20萬都沒人要。”個人資產的大幅升值,讓陳軍格外欣喜。

令陳軍感到帶勁兒的,還有家庭收入的提高。以前,他在村裡跟著建筑包工頭到處打零工,一年下來收入不超過5萬元。搬入新居后,他和妻子兩人先后應聘到附近的企業工作,兩人的月平均收入超過7000元。

“陳軍現在的生活狀態,既是翠湖嘉苑2000多戶居民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區受益於農房改善項目村民的一個縮影。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和就好業,是提升他們生活質量的最有效手段。”李鴻鵠說,為了實現農民群眾在“家門口”能就業、就好業,當地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為群眾創造不同的就業模式和渠道,以實現提高收入的目標。

徐州工業園區在農民群眾搬入新居后,組織轄區200余家企業吸納附近居民就業。賈汪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農房改善的同時,利用種植的草莓等高效農業作物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據悉,該園區建設了1.7萬個草莓大棚,設置了草莓交易中心和銷售點,每年採摘草莓的人次達到15萬,形成了“高效農業為增收,草莓採摘促旅游”的局面。

“安居還需樂業,農房改善不僅要為農民建造好房子,也要為他們增收致富謀到好路子,在產業發展、就業保障等方面做好謀劃,才能真正讓百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李鴻鵠表示。 

(責編:顧姝姝、汪崢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