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新青年用好土專家 江蘇東台讓人才為鄉村振興賦能加速

近年來,隨著鄉村資源不斷整合,鄉土人才不斷培育,江蘇東台市逐步完善並形成生產經營型、創新創業型、社會服務型、公共發展型、鄉村治理型等多領域人才。種植能手、養殖能手、加工能手不斷涌現,農村淘寶人、植保“飛防”人、鄉村工匠層出不窮,他們在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中發揮著中堅力量,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引擎”。
人才歸巢,反哺農村
日前,在溫潤的冬陽裡,東台市“十佳新農人”吳舒涵又在田間忙起了小麥播種。今年秋收受天氣影響,水稻出現倒伏,但她的公司江蘇惜禾農業水稻畝產依然達到1300多斤,每斤售價1.5元左右,高過了她的預期。
3年前,吳舒涵還是浙江寧波一家銀行的白領,一次偶然回家探親的機會,她目睹了家鄉的巨大變化,惠民的涉農政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令她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創業的日子裡,她將金融領域的工作經驗運用到農業生產上,總結出一套獨特的現代農業管理模式,公司逐步發展成專業從事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的科技型農業企業。目前,惜禾農業已流轉土地6000多畝,全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惜禾大米、錦繡黃桃、惜禾翠冠梨榮獲綠色食品証書,產品在多項比賽中獲得殊榮。
如今,在東台市越來越多像吳舒涵這樣的青年選擇回到家鄉,扎根農村揮洒熱血,以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建功立業。據不完全統計,東台市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有4000余人,農業成了年輕人有奔頭的產業。
健全體制 系統培育
近兩年來,東台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鄉村人才振興放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大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組織部門牽頭,人社、農業、文化等部門一以貫之,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將各項保障落地見效,通過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等舉措,挖掘培養了一支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鄉村人才隊伍,全市農村實用人才接近7萬人。
位於富安鎮富寶村的康富無花果專業合作社是由大學生陳誠回鄉創辦的。大學畢業后陳誠往返浙江、山東多地考察學習,回鄉流轉50畝土地引進十多個無花果優良品種,開始了這項甜蜜的產業。在近兩年發展中,陳誠積極參加本市舉辦的各類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去年,合作社的干果被市婦聯選中,代表東台特色農產品參加省婦聯等舉辦的“慧創新時代·她播贏未來”的直播,深受大眾喜愛。
讓人才為鄉村振興賦能加速,要把鄉村人才培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東台市根據年度人才工作重點,按文化傳承、技藝技能、農村經濟等大類,開展鄉土人才摸底調研和選拔,分類建檔鄉土人才信息資源庫,每年滾動篩選,不斷調整充實鄉土人才隊伍,梯次儲備優秀人才。將農業小額貸款、創業小額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向鄉土人才傾斜,設立鄉土人才專項經費補貼。市農干校每年培訓鄉土人才12000人次,部分優秀人才被推薦參加上級培訓。
發揮“三帶” 共同致富
在東台嘉麗發繡廠,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韓亞鳳正在一幅精致的胎毛繡半成品前穿針引線。相比於傳統的發繡,胎毛繡的工藝過程更復雜,難度更高,耗時且費力,因此胎毛秀作品的定價也會相對更高。“胎毛繡就是小孩剛剛出生一個月內剪下的頭發,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定制胎毛繡作為紀念保留。” 韓亞鳳說道,她從師陳伯余大師多年,為了繼續發揮好“三帶”作用,她不僅自己培養帶徒,還吸納不少周邊鎮村村民學習發繡,村民們利用農閑時間靠發繡掙錢每天能有百元收入。
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在農業生產經營、脫貧致富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帶動效果。西瓜老王30多年來堅持鑽研西瓜種植技術,無償帶領200多名群眾共同致富。青椒老徐每季度開展種植培訓,每次培訓人數近160人。富安繭絲綢公司董事長盧克鬆創造性地提出“二次分配”新理念,每年將三分之一的經營利潤反哺2.5萬戶蠶農,先后帶動20萬農民致富。金津果業總經理許鵬帶動200多家農戶從事瓜果種植,西瓜畝平收益超萬元。紅芳花卉家庭農場創始人萬曰芳採取“家庭農場+訂單+農戶”模式,引導40多戶農戶發展花卉生產,帶動周邊村民100多人就業,促進當地農民年增收110萬元。(班雪凡 朱海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